◎声音
张斌(CCTV5评论员):请不要对双方的讨论产生概念上的混淆,杨明的言论反思金牌,并不是不要金牌,而是对于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化生活方式的一种讨论。看看三大球,你就会知道,传统的体制已无法解决中国竞技体育遇到的所有问题了,而中国体育怎么可能仅仅是竞技体育呢?
徐济成(资深篮球评论员):如果我们也有美国NCAA那样的大学体系,也有德国庞大的青少年分级联赛,为什么不能派我们的大学生队和业余队参加亚运会呢?而我们的CBA职业联赛,就不必因为一线队员都上亚运而延期。职业体育和亚运会,球迷两者得以兼得。而且中国体育的基础和人才储备,也会形成真正的金字塔形状,不是目前这种一根竹竿,砍了就必须从头再种的局面。所以“青黄不接”会成为长期以来中国体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金牌是个好东西,千万别让它不是个东西了。
妙红(著名评论员):殷局长要记者杨明先搞清什么是奥运精神后,再去做那些“颠倒是非”的事情。
一名体育局长对一名记者的评论如此光火,看来杨明的确是踩到了局座的尾巴。殷局在批驳时说了,奥运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运动员不拿金牌,难道去拿耗子多管闲事?我们并不否认“更高更快更强”是奥运精神一个组成部分,但奥运精神是要每一个人都去做更高更快更强的事情,而不只是那千把名运动员。
《北京青年报》:只有让体育回归到公众强身健体的本质上来,推进公共体育资源全民共享,才能实现全民族的强健。而一个强健如虎的民族,的确不需要金牌来证明。诟病“唯金牌论”,更多的是呼唤体育本质的回归。
《南方日报》:“针尖对麦芒”,但也各有各的道理。在我看来,杨记者显然不是在“颠倒是非”,他是有一点着急,至于操之过急。如果像他说的派业余选手参加亚运,前提须是改变我们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训练少数精英运动员以发展体育的举国体制;这个前提不改,换上哪个官员主管、领队,都会把成绩放在首位。否则,国家投入那么大,运动员们没个好成绩,如何对得起国人?
《半岛晨报》:金牌多惹谁了?亚运会和奥运会的金牌反倒有助于让中国人走进运动场。亚运会开赛3天,中国体育代表团夺金如潮。此举引来某些人的不快,他们认为我们应该派业余的大学生选手参赛,改变一家独大的现状。对于此等“高见”,笔者实在不敢苟同。首先,派业余选手参赛是对对手的不尊重,有违体育精神。其次,少让中国选手拿金牌,也是对运动员的不尊重。中国运动员和亚洲各国的运动员一样,为了备战亚运会刻苦训练,在比赛场上奋勇厮杀,我们怎么能漠视他们的付出,我们怎能淡看他们为国争光的拼搏。中国队1974年参加德黑兰亚运会的时候,我们的金牌数才排在第3位。那个时候怎么不见有人出来说“派业余选手参加亚运会的言论”?中国竞技体育的成功是几代体育人“流血、流汗”拼出来的。
《燕赵晚报》:金牌是金牌,体质是体质。竞技体育并没占用群众体育的资源,就好像“老大”没抢“老二”的馒头,“老大”只是吃了属于自己那份而已,要批评,就该批评宁可把馒头放坏,也不把馒头给“老二”吃的家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