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金牌与全民体育如何并行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有一个战略目标转移,重新布局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说,“怎么从举国体制向职业俱乐部联赛过渡,特别是三大球等项目,都是我们现在在改革中要摸索的一些问题。”
不过,将三大球目前水平的下滑归结到中国体育布局不合理是片面的。作为群众性参与很高的项目,如果重新布局合理,三大球的群众参与度将在未来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一些民众不常参与的冷门项目被投入过多资金,也抢了发展全民体育的经费。
不过中国奥委会前秘书长魏纪中认为,目前主要还不是资金投入的问题,不是政策问题,而是执行的问题,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从现在来讲,群众体育国家的投入主要是两块,一是进行基本设施的建设,二是利用体育彩票来发展群众体育,解决群众体育的经费问题。中央给的是政策而不是给钱。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体育彩票被挪用,社会性的收入被小团体给分了。这是执行的问题。”
即使代表金牌的竞技体育和全民体育要接轨,还有很多环节严重断裂,亟待解决。体育和教育,这被很多体育发达国家实践过无数次的良性互动,在中国就一直没有理清关系。
中国的学校体育一直很弱。1986年,国家体育总局下设青少年体育司,就是认为教育部没有把学校体育搞好。总局的设想是像美国那般,在校园里诞生奥运优秀运动员,但是中国中小学的体育体系一直没有建设起来,无法和大学接轨,所谓的优秀学生运动员多是到大学校园走走过场。
即使是专业运动队的运动员,教育问题也一直没有解决好。“其实很多运动队基本是违背9年义务教育的,很多运动员说是高中水平,其实也就小学。”一位体育界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社会和体育的沟通机制是断裂的。体育界还是过于强调行业特色、部门的特殊性,与社会建立的普遍联系和交往很有限。运动员天天关起来进行军事化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封闭的表现,自己搞特殊,就会不太适应很多的社会逻辑。”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体育社会学家易剑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中国体育不太适应社会逻辑”,这也许是改革的最大障碍。
本刊记者/唐磊 万佳欢(发自广州)
[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