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南亚地区之外少为人知,尽管能不能留在亚运会上都还是个问题,但这丝毫不妨碍这项运动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扎根民间、游戏为本、自得其乐,卡巴迪的生存之道,或许能为许多“弱势”项目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我有我的精彩
卡巴迪是广州亚运会中国选手唯一没有参加的项目,但开赛第一天观众的
火爆超出预料。人们就是为了一睹这个“另类”项目的风采。
传说中卡巴迪类似中国的“老鹰捉小鸡”,其实不完全像。卡巴迪只需一块场地,不需任何器材。大概的规则是,每方7人,进攻时一方派出一名“袭击者”进入对方半场,如果能触碰到对方队员的身体并成功返回本方半场,即可得分,而那名被碰到对方队员则被罚下。但如果袭击者被对方队员围堵拦截,则是对方得分,袭击者就被罚下。
别小看了这个游戏味十足的项目,早在1918年在印度就成为了国民运动,制定了系统的标准规则和条例。现在,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南亚地区群众中都十分流行。
其实,在广州亚运会上,类似卡巴迪这样名头不响却趣味无
穷的项目还不少,比如藤球、板球、体育舞蹈等,都让观众大开眼界,也受到媒体的重点关注。比如板球,尽管不如从其演变而来的棒球那么全球流行,其实在南亚地区已经进入了职业化,一位顶级职业板球手的年收入甚至超过20万美元。
“入奥”是座独木桥
这些项目的“自得其乐”也让我们思考:在官方视野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非奥”项目到底该如何发展?所有运动项目是否都要去挤“入奥”这座独木桥?如果不被政府重视,难道就意味着这个项目前景黯淡?
我们中国的武术就是一个例子。近年来,武术致力于国际推广,致力于进入奥运,但尴尬的是,武术的形象包装、竞赛标准都十分陈旧混乱,很难得到普遍认可,国际比赛也大多成了中国选手的揽金游戏。更糟糕的是,青少年练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国内想找个武术班都很难,这种“舍本逐末”式的发展思路实在令人担忧。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现代推广却出现了定位混乱,到底是竞技还是艺术,一直左右摇摆。如果走竞技之路,韩国的跆拳道就是成功典范,韩国人成功整合了国内的技击术,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并成功推向世界。走文化内涵之路,则是日本的合气道发挥到了极致,合气道自创立之日起以“天人合一”来要求自己,没有对抗,不设比赛,没有竞争性。正是通过精神层面的吸引力,“低调”的合气道目前在全球已经有了约200万名爱好者。
草根的根
“弱势”项目的价值,除了展示体育文化的丰富、多元外,也在运动员培养模式上给中国体育带来启发。
以大学生、中小学体育教师为班底组成的中国女子藤球队,收获了团体银牌的亚运最好成绩。而建队不过两三年、多由杂牌军组成的中国女子板球队首次参加亚运会就获得第四名。均为业余选手的中国体育舞蹈队员尽管历经种种困难,却在亚运会上包揽十金。这些队伍在亚运会后就可能面临解散的命运,但正是这种“纯业余”,让习惯了由专业运动员争金夺银的中国体育眼前一亮。
可见,竞技体育的发展未必都要由政府包办,体育的根基还是在民间。在台球房里自学成才的丁俊晖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为中国运动员的成长模式趟出了一条新路,也应该成为今后中国体育鼓励的发展方向。这种模式的背后,往往意味着这个项目有广泛的普及,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比如,体育舞蹈也是西方的舶来品,但现在中国国内基础非常好,大街小巷,舞者甚多。据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数据显示,全国体育舞蹈人口3000万,中小学生以此健身的人数与日俱增。而中国的台球人口已经超过6000万。
厨师、僧人、保安、铁路工人、大学生……亚运会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运动员五花八门的身份背后,说明体育真正扎根在了普通大众中间,也促成了这些运动项目有了蓬勃的生命力。
因此,弱势项目发展的出路,绝不能只盯着“入奥”、金牌这样的目标,而是要眼光朝下,扎根民间,在带动群众健身和推动体育产业上有所作为,这个项目自然就会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