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中国队主教练邓华德(左二)在训练中指导球员。当日,参加第16届亚运会的中国男子篮球队在广州黄埔体育馆进行了公开训练课。新华社记者孟永民摄
“危机”少帅是否该为失利买单?
或许,是“少帅”们的出于对2012年奥运会备战的考虑,在北京奥运会的“洋帅”们纷纷结束合同之后,在下一个奥运周期的前一半用少帅就成了一个稳妥选择,如果成绩好则皆大欢喜,如果成绩不好,则还有回旋余地。亚运会在这个周期的中间时刻,对代表团来说是中考,对这些“少帅”们来说,可能就是“大考”。显然,这回他们考砸了。
既然是主帅,队伍水平不够当然难辞其咎。教练带不出好成绩,可以追究两方面原因,一是队员的根子差、底子薄,二是教练的水平不足。那么,上任后频繁“挂科”后,到底是因为少帅的能力不够还是另有原因?
回答问题之前我们不如先翻看一下历史:中国三大球中大部分项目疲软的事实由来已久,中国男足尤为典型。1992年施拉普纳担任中国足球队主教练,但次年世界杯预选赛未能出线而淡出中国足坛;1998年霍顿掌管国家队,由于国奥队在悉尼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中失利直接导致其下课;2000年,神奇的米卢来到了中国,尽管借助“亚洲东道主”契机圆了国人的世界杯梦,但在世界杯赛场一球未进却连吞九弹,将其从神的殿堂被拽回了现实;2002年末中国足协又请来荷兰人阿里汉担任中国队主帅,在两年后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的小组赛却未能出线,之后也愤愤离开中国。
中国队不惜重金聘请的洋帅都个个身经百战,还都曾帮助过其他二流球队实现突破,有的甚至被称为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超凡能力。但他们都栽在了中国,从“化腐朽为神奇”沦为“化神奇为腐朽”,一世英名尽丧。
如此对照历史来看,主管部门一上来就要求见成绩太不现实,执教几十年、拿着百万年薪的洋帅都不行,何况初出茅庐的本土少帅。就像刚刚学会炒豆腐的厨子,被逼着做满汉全席一样,实在有点不靠谱!
当然,年轻教练本身也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蔡斌由于对队伍认识不深,致使战术体系打造的失败,资历尚浅的郭士强缺乏对球队掌控的能力,无法调动队员的积极性。但是,他们的成长需要在大赛中一点一滴积累。
关键是,这些并非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在高洪波站在风口浪尖时,曼联“爵爷”弗格森只是建议高洪波,作为一个年轻教练,要坚持自己的足球理念,多看录像,多跟队员交流,勤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