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保龄球国手大多原是球馆服务人员 |
如果不是吃过午饭突发奇想,拐个弯到了天河保龄球馆,我可能永远没机会去了解这么一群国家队队员——他们的队服上绣着五星红旗、为了这届亚运会一起集训3年。3年间,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是——每人每月600元补贴。
与投入巨大、条件巨好的奥运项目相比,作为非奥运项目中冷门项目的典型,保龄球队无人喝彩,也从无“选材”一说,每次亚运会前都是临时拼凑。为备战广州亚运,2007年底组队完毕,队员来自各类业余比赛的优胜者。
男队队员中有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大的运动员——49岁的米忠礼。老米原是吉林一家糖酒公司职员,爱上保龄球后一发不可收拾,竟辞了工作自费去韩国学球,为此妻子与他离婚,可他无怨无悔,四处辗转以打球为生。女队队员很多都是来自保龄球馆的服务员小妹,耳濡目染后打出名堂,被选入国家队。
职业保龄球绝非平时看到的扔几个球那么容易。球需要根据手型、球道特点、润滑度特制,一场比赛至少需要6个球,而且换一种场地就要换一类球,每只球造价千元以上,而且打300局就基本报废;球道每天都需要用昂贵的打油机打油、维护;队员每年去外地,出国参赛也是数以万计的开销。但中国保龄球队每年的经费不到200万元人民币,和奥运项目专业队比,这只是零头。
领队崔伟红提起保龄球队员3年来所吃的苦,接受采访时几次眼圈湿润。为了能省下经费,每年多出国交流一次,他们每次外出比赛几乎都是三四人住一个标间,酒店的免费早餐多吃点,中午就忍着不吃,晚上回来吃大排档……保龄球队吸引不来任何赞助商,“训练服装我们就去秀水街买,25元一件T恤,反正也是纯棉的……”
“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保龄球队员能纳入运动员等级制度,这样对我们运动员上学、工作会有很大改善。”崔伟红如是说。以往各届队员的命运一样,打完这届亚运会保龄球队正式解散,而这些曾为国家荣誉而战的队员将自谋出路,“大多数人,还是要回到球馆打工。”崔伟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