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李丽、杨明、王攀
刘翔还是那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刘翔。
这个27岁的青年不仅实现了110米栏亚运三连冠,而且兑现了赛前打破赛会纪录的诺言,令一切质疑和猜想变为浮云。
刘翔拿到的这枚广州亚运金牌,分量足以与他的雅典奥运金牌相媲美。奥运冠军,是在他运动生涯走向巅峰时结出的甜蜜果实,而今天跑出的13秒09,固然同他勇夺奥运金牌和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还有距离,但却是他在北京奥运会因伤退赛之后,在伤病困扰中挑战自我所创造的“奇迹”。
刘翔的意义,不仅是他在国际体坛主流项目上曾代表中国站到了制高点上,更在于他在身体条件和舆论环境都不利的情况下,不轻言放弃、坚持到底的精神。这种逆风坚持的勇气,比乘风破浪的豪情更能体现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刘翔敢于在赛前放出“要破纪录”的豪言,预赛时还冲着摄像机做鬼脸,这些有别于“低调”传统的做法,反映了放松自信的大将风范,也体现了不怕“丢脸”的洒脱心态,更值得引起我们对“胜负观”的深思。
拿到奥运冠军之后,刘翔可以急流勇退;受伤之后,他也可以就此退役。他已经为中国体育实现了辉煌,功成名就,足以“见好就收”。
但刘翔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打破人们的既有认知。当人们都认为雅典夺金已是刘翔巅峰时,他在瑞士洛桑更上一层楼,打破了沉寂13年的世界纪录;当人们认为他运动生涯逐渐走向终点时,他在广州跑出了复出后的个人最好成绩。这个成绩令刘翔的未来和中国田径的未来,再次充满无限可能。
在刘翔之前,中国田径有过朱建华、王军霞……但他们最终都如流星划过,未能持续照亮中国田径。而刘翔的亚运三连冠,跨度有8年。此前在亚运会径赛跑道上,只有两位选手做到了这一点。这意味着刘翔把可能再一次的“昙花一现”,变成了“可持续发展”,对一度“早衰”蔓延的中国体坛来说,这是对研究如何延长优秀运动员笀命的有益借鉴。
刘翔颠覆了中国体育的许多固有观念,引起轰动的还有:他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每天只训练区区三个小时。不用大运动量也能够成就一个巨星,是对传统训练观念的巨大冲击。但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只有一个刘翔。
同时,刘翔的一再辉煌,发生在他大量接拍广告、出席社会活动、频繁出现在娱乐版头条新闻之后。这就给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运动员管理体制,尤其是对体育明星的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中国体育需要刘翔。刘翔本人当然是难以“克隆”的,但“刘翔模式”的成功经验,至少是可以移植的。
呼唤刘翔,并不是寻找某一个特殊的天才。一个泱泱大国,哪怕再出十个刘翔这样的个体,也无法支撑中国体育的整个框架。
呼唤刘翔,是在寻求如何把一个特例变成常态,从而构建起一套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尊重科学,尊重可持续发展规律的体制和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寻找刘翔的过程,就是探索中国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而广之,在我们这个因快速发展而普遍存在急功近利心态的社会里,“刘翔现象”对于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完)2010/11/24 22:41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