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女子保龄球队在女子双人赛上摘得一枚铜牌,实现了中国在亚运保龄球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保龄球队的姑娘们激动得热泪盈眶。的确,这支由在校学生、小老板、保龄球馆员工等组成的最穷“杂牌军”保龄球队有资格为这枚铜牌举行庆贺一番。
但领队崔伟红却表示队里根本没钱庆祝。原来,保龄球队一年比赛训练的经费只有200万元,在所有项目中是最少的,队员们每月只有600元补贴。遇到出国比赛,为了节省运费,队员们一人只带两只球来比赛。而韩国队每人都带8到12只球。这次参加亚运会,大家更是从没想过庆祝的事情。
亚运奖牌获得者居然没钱庆祝?似乎让人难以想象。但是记者倒觉得这是好事,保龄球队缺钱打比赛还能摘牌,似乎预示着一种可能,即非专业运动员在国际大赛赛场上依旧可以有所作为!
或许有人会说,不拿金牌有什么值得可歌颂的?其实我们最需要转变的正是对待体育精神的观念。试想一下,当我们为那些由国家花大钱堆出的体育明星喝彩时,这些来自五行八作的保龄球运动员们却和我们一样,默默在自己的岗位上讨生活,只用业余时间训练,偶尔抬起头仰视一下电视里的明星大腕,然后低下头继续重复着平淡的生活,继续训练,然后参加比赛,取得好成绩。她们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虽然这项运动没油水,队员因为各种原因来了又走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留下来的都是真心热爱这项运动的人。对物质奖励,她们肯定也有欲望,但她们绝不指望着这个吃饭。她们更多的还是为了能在这项运动上获得认可,更获得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认可。想想吧,她们可是几十亿亚洲人当中保龄球打得最好的几个女人,还不足以自豪吗?
也许当保龄球拿到金牌,主管部门在物质上多少给点“意思”,但最好还是不要了吧,从保龄球队夺得亚运奖牌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可以参与体育竞技,可以实现体育梦的一丝希望。就这样吧,给普通人留下一个可能实现的运动之梦。否则奥运也好、亚运也好,永远都是专业乃至职业运动员的事儿,而老百姓则永远都只有当观众、去膜拜的份儿。 林华维 董晨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