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对于中国非奥项目绝对是个大喜的日子。武术选手袁晓超获得广州亚运会首金,中国体育舞蹈组合梁瑜洁/沈宏则为中国军团夺取第1000枚亚运金牌,真是为中国体育撑足了“脸面”。但大放异彩的背后,却难以掩盖非奥项目黯淡而尴尬的生存状况。
其实,在中国体育的版图里,武术和体育舞蹈这两个项目都是十足的“冷门”。拿武术套路来说,虽多年来致力于国际化乃至谋求进入奥运会,而外国选手就很难染指金牌。广州亚运会武术有幸成为产生首金的项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选手拿下这枚金牌的“保险系数”相当高。但这种没什么悬念的比赛,如何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如何能进一步发展?!而作为亚运会的新军,中国体育舞蹈项目的状况更是令人欷歔。据介绍,这些舞蹈选手的成长之路十分艰难,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招生时学生连个训练的场地都没有,食堂空地经常就是训练场地。
实际上,这也正是许多非奥项目的真实写照:政府投入少、后备人才少、训练条件差,可以说是自找饭吃,自生自灭。一些非奥项目的发展思路也往往走入误区。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努力向奥运项目靠拢,以争金夺银作为第一要务,为了迎合奥运标准往往不惜三天两头改规则,热衷于“削足适履”,结果是既没能实现国际化,反而丢掉了传统优势,脱离了群众基础,项目发展丧失了活力。
赵仁伟 陈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