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体坛周报》 亚运开战之初,新华社记者杨明一篇名为《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的文章在体育界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大讨论,包括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副主席魏纪中在内的众多体育界名流加入到这场“辩论赛”中。26日,亚运闭幕前一天,魏纪中和杨明两人针对中国体育的焦点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观点碰撞。
我们的“金牌意识”
是否过于浓厚
魏纪中:所谓“金牌意识”,是淡一点好还是重一点好,这是领导层面的事,跟运动员、老百姓都没关系。运动员当然要拿金牌,不然国家养他干嘛?老百姓看球当然希望中国队赢,要是他看球希望中国队输,那不就成了卖国了?!
杨明:我不太认同这个观点。如果金牌成为了领导们的政绩工程,是衡量政绩的唯一硬指标,那么,金牌意识就根本不能淡化,唯金牌论就一定会盛行。
运动员当然要争金牌,不拿金牌,国家养他干什么!这反证出国家养专业选手的唯一目的就是让他们拿金牌,争金牌是运动员存在的唯一理由。这个赤裸裸的动机很可怕,要知道,能在世界大赛上夺金牌的选手并不多,大概一万人中出一个并不离谱,我想问:那9999个不能拿金牌的选手的下场是什么?
他们被无情淘汰,伤病缠身,小小年纪就开始专业训练,没有上学、没有其他特长,退役后许多人没有再就业的能力。选手只有华山天险一条路去争金牌,于是,我们看到了广岛亚运会被查出20多人(吃药)的国耻;看到了为夺全运会金牌,如此多的选手服用兴奋剂和造假以及各种耸人听闻的丑闻,这都是唯金牌论带来的负面现象。
美国、日本、德国等体育发达的国家,让喜欢竞技体育的青少年在学校中参与体育和享受比赛,即便练不出来,也不会成为废人。他们的政府不会在竞技体育上投一分钱,美国甚至没有体育部,只有教育部。
我查阅了资料:美国每年大约有30万中学生业余选手进入大学,每年有7万多具有天赋的大学生选手代表美国队参加高水平比赛,或者选择成为职业选手。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叫“SE”的体育模式,“Sports+Education”,把体育融于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的竞技体育活动。我们的体育则完全和教育分开,金牌战略在为中国高速培养出大量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
“举国体制”真正的问题在哪儿
魏纪中:坦白地说,现在我们还找不出一个很好的体制来代替它。现在看来,让老百姓持不同意见的,是投入产出比不好。简单就是说:我们花多少钱买一块金牌。所以,我认为是需要从体制上进行改革。
现在有人主张,要把一些竞技体育放到高校去,我觉得可以考虑。降低成本,还可以部分解决运动员的就业问题。
杨明:魏老的观点我赞成。我也认为,一下子取消举国体制不现实,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渡。竞技选手从以前政府养,逐渐走向市场化和职业化,能够推向市场的项目就大胆断奶。市场不买账的优势项目怎么办是个难题。
我也同意在高校中培养高水平竞技选手,学习美国和其他西方体育发达国家的做法,采取体育和教育结合的方式,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实现正金字塔模式,而不是相反。
大众体育的基础要好于竞技体育吗
魏纪中: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目前而言,大众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的程度要比竞技体育好——因为大众体育资源不是稀缺,而竞技体育资源稀缺。大众体育,虽然高级体育馆我进不去,但马路上、公园里、一般体育场也能运动,或者稍微花点小钱,我去打场羽毛球也可以。竞技体育,它的资源有稀缺性,因为好的运动员少。也正因如此,所以政府才把竞技体育握在手里不放。
杨明:我认为大众体育设施和健身场所严重匮乏。大约10年前,我得到的数据是我国人均体育设施面积只有大拇指盖大,真正的立锥之地;最近,有数据说人均达到一平米。即便如此,这个数据在世界上也排不进前100名,在亚洲,日本和韩国明显超过我们。
我们的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学校,大约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但这些设施不像美国那样免费对大众开放,中小学生又没时间使用。刘鹏局长讲过,体育总局没权利要求学校开放体育设施,建了不少健身路径和健身公园,也还是不够。我认为学校的责任最大,如何使体育设施资源最优化地使用,政府应该协调解决这个问题。
“体教两层皮”的矛盾应该如何解决
魏纪中:谈学校体育,可以参考近邻日本。日本全国的学校棒球联赛,那不得了啊。其他的电视转播都要给它让道,不敢拼,拼也拼不过。
中国乒乓球绝对有这样的条件,可就是没有办这样的比赛。现在中国学校体育这块,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两个层面,互相是协调不了的,需要国务院来协调。
杨明:体育和教育脱节的现象在我国非常严重!中小学的体育课基本上有名无实,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对比一下其他国家的体育教学情况就能一目了然。
魏老说“国家体育总局对待竞技体育是管办不分,对待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是只管不办。”他建议体制不好解决的问题,可以用政策解决。
比如:体育总局既然办不好学校体育,政府就应该把体育彩票拨出的钱直接划给教育部门。但是,这牵涉到利益问题,国家体育总局肯不肯把学校体育这块肥肉松嘴呢?
我国青少年体质
为什么十年连续下降
魏纪中:文化大革命前,“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把教育部、团中央、妇联、财政部等等都召集到一起,委员制,每年开两次会,体委的工作主要是协调,各个环节都能参与,非常有利于群众体育的发展。
杨明:我再补充几个数据。日本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为23%左右,中国是6%;中国和日本的中学生身体素质相比,除17岁女生的身高超过日本孩子,其他年龄组的中国学生身高都比日本学生矮,在许多重要身体素质指标上,我们都不如日本学生。《中国青年报》于3月30日刊发的报道《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
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主要责任在谁?网上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7.9%的人首选“应试教育体制”,48.6%认为责任在“政府”,48.1%的人选择“学校和老师”,43.4%的人选择“父母”,41.3%的人认为“青少年自身”也要承担责任。
另外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0%的中小学生认为体质下降是参加体育锻炼不足造成的,八成以上的学生表示,想锻炼但没有时间,作业压力太大。
魏纪中:我已经写好一篇文章,12月1日就会发表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广州亚运会以后,要对全国体育发展进行反思》。这篇文章其实是我在今年10月份开始前写的。我个人认为,我们不要因为亚运会很成功,而去掩盖我们的问题。雅典奥运会之后,其实很多问题大家都看到了,但被成绩所掩盖了。
我认为,在以后的10年时间里,特别是伦敦奥运会以后的那8年,中国的体育会走向一个均衡发展的道路。
但是,在伦敦奥运会以前,我们只可能是在探索阶段,真正实践上去做,还是要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以后——因为,任何变革都是有风险的。
杨明:魏老的判断是符合中国国情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前,我也不主张大动,因为中国人关注奥运会已经有这么多年了,奥运会毕竟也是国人的一个情感释放的寄托物。如果中国在奥运会期间成绩大滑坡,那会让许多人接受不了,相信很多人都会赞同这样的观点。
所以,我个人认为还是慢慢地改变吧,相信在国人都有了淡定的心态之后,一切都会随之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