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广州,本报记者唐浩(左)、罗晶(右)抵达亚运会新闻中心。 记者 唐浩 摄 领取主新闻中心采访证挂件,在采访证上贴上亚运会激光防伪会标,然后在主新闻中心的电子激活仪器上将证件刷机激活,短短的2分钟,本报亚运会采访报道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此完成。而从此时开始,重庆商报广州亚运会报道也将开启。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所有来宾有家的感觉!”广州白云机场出口,从21岁的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李斌口中,记者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广州的热情,感受到了因为亚运会给广州带来的变化。除了满街的绿树红花和鲜艳的各种亚运项目标语,以及通往亚运城,专门修建的四车道“亚运大道”,让我们感受最深的还是他们周到热情的服务。
李斌告诉记者:“我们是义务志愿者,现在广州街头有66万这样的志愿者在各个领域为来广州的客人们服务,而我负责接机,我们从早上第一个航班到港就会守候在这里,直到最后一个航班的结束。因为我们要每个到广州参加亚运会的人都感受到我们的服务。”而这样的热情服务,伴随着记者今天的整个行程。在机场有志愿者给你指路、提行李,在车站有志愿者为你安排班车,在新闻中心的每个路口有志愿者为你提供饮料和各种服务。来到这里,志愿者恰恰是广州亚运会的第一代表,而这第一印象让人感觉深刻。有了他们的服务,我们的工作也顺利展开了,而报道好广州亚运正好是我们对关心亚运以及为广州亚运会默默奉献的人们的最好报答。
像每次世界重要赛事一样,重庆商报人都会出现在采访一线,这次也不例外。从走出白云国际机场那一刻起,正式宣告,广州亚运我们来了,广州亚运重庆商报在现场!
记者 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