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27日体育专电 27日,广州亚运会在东道主的辉煌战绩中迎来闭幕日。而再过30多天,我们就将跨入“十二五”的历史大门,在“十一五”即将结束的这个关键节点,来思考广州亚运会的历史方位与未来中国体育的发展之路,或许可以更加清楚认识到:中国体育最需要的是“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是当前热词,其理念是追求包容协调的增长方式,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公平合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充分实现个体成长。“包容性增长”已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在其增长内涵中已经凸显了更多的人文精神。
对广州亚运会之后的中国体育而言,笔者认为:“包容性增长”应该体现在三个层次:
其一,补齐落后项目的“短板”,实现中国竞技体育的全面进步。
本届广州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金牌大获丰收并不奇怪,从1982年第九届亚运会开始,中国打破了日本长期独霸亚洲体坛的局面,金牌数跃居第一。从那以后,中国体育运动的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在历届亚运会上都名列金牌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体育强国。参加广州亚运会的中国选手挟北京奥运后势,日进斗金在情理之中,也为2年后的伦敦奥运会进行了一次全面练兵。
但是,从广州亚运会比赛结果来看,一些基础大项起色不大,游泳表现尚可,中国游泳选手多次创造世界前三名的好成绩,并占据了几项世界第一。田径依旧乏善可陈,除了刘翔成为最大亮点外,竞走、女子马拉松与女子投掷项目成绩也可圈可点,但基本都是奥运老将唱主角,而曾经的优势项目女子中长跑已黯淡多年。盘点伦敦奥运会田径夺金点,还真是眼前无将、心中无底。
除了田径、游泳两个基础大项外,国人最喜爱的三大球也忧大于喜,男篮虽重回亚洲巅峰,女足却创下历史最差,男足就更不用说了。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竞技体育攀至世界巅峰,但比较理性的声音都在说:因为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与三大球的“短板”,中国还只是体育大国,而不是体育强国。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先后举办上海游泳世锦赛与北京田径世锦赛,如何补齐“短板”,已经迫在眉睫。
其二,中国运动员的文化知识能够与运动成绩同步成长,为中国体育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这是一个老问题,虽然近年来“体教结合”不断推进,拥有高学历的高水平运动员也越来越多,但是,文凭与文化,还不能划等号。另一种现象更值得关注:对于著名的金牌选手,名校不惜“投怀送抱”、硕博连读,但更多的同样付出青春却未能攀上运动成绩巅峰的退役选手们,依然面临着就业的困境。
我们在津津乐道刘翔的同时,不能忘记还有邹春兰、艾冬梅、才力……他们犹如命运之两极,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运动员。中国目前的脱离学校“一条龙”的训练模式,决定了相当数量的年轻人离开赛场后,假如没有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的光环,他们很多人,摆脱不了失业、伤病、贫困的困扰。
对中国体坛而言,锦上添花是好事,但更需要雪中送炭--让每一个投身体育运动的中国青年,能够在人生各个节点都能进步、都有收获,而不仅仅只有几座奖杯、一身伤病。今年逝世的钱伟长先生生前常言,要培养“全面的人”,对科技界如此,对体育界更是如此。唯有全面的人,才有中国体育未来的辉煌。
其三,全民享受体育进步成果,中国的群众体育能够跟竞技体育同样辉煌。
在即将过去的“十一五”中,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先后成功举办,中国竞技体育创造了世界体坛的“中国奇迹”,这一成果如何惠及群众体育,让更多的中国人通过体育收获健康,是“十二五”期间中国体育亟待破题的深层次课题。
不再单纯、盲目地追求GDP增长速度,重在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包容性增长”基本精神的另一面。如何告别“GDP崇拜”,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中国当前国情而言,最有效的是淡化GDP增速以及淡化GDP指标在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中的地位。科学的考核模式,是最好的指挥棒,对经济如此,对体育也如此。
下一个五年,将成为中国完成一些触及“深水区”、具有全局性和长远影响的改革任务的关键时期。同样,下一个五年,是需要中国体育界以“包容性增长”的大智慧来顺应时代潮流、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完)
新华社记者肖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