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广州,新亚运——这是第十六届亚运会的宣传口号之一。在此之前,人们更熟悉的是北京在2001年申奥时提出的“新北京,新奥运”。2008年的北京让全世界震惊,这使得2010年的广州面对着更大的期待和压力。普通民众对于大型综合性赛事的新鲜感正在逐渐丧失,但尽管如此,广州亚运还是让人看到了不少新意。
对于经历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亚运会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对于广州人,这届亚运会却意义非凡。这是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第一次离开首都,在中国内地其他城市举行。
如果说此前的北京奥运会让人深刻感觉到举全国之力的强大,那么在广州,你更深的体会是这届亚运会的城市特色。北京奥运似乎不止是北京人的事儿,而广州亚运就是广州人自己的事儿。
从亚运会的开幕式上就可见一斑。海心沙的开幕式上,没有鸟巢里的《歌唱祖国》,没有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现;有的是水,是广州人最熟悉的渔村、渔姑和渔船。开幕式上一曲广州童谣《落雨大》让人印象深刻,而根据现有报道,闭幕式的第一首歌就将是另一首广州童谣《月光光》。和北京奥运会相比,广州亚运将城市特色发挥到最大化。
在比赛场馆的安排上,广州也更多地考虑到了赛后的城市规划,而不是赛事本身的需求。广州亚运会广州赛区的53个比赛场馆分散在12个区市之中,而不是像以往的综合性运动会一样,比赛场馆、运动员村和新闻中心都相对集中。
来广州报道亚运会的记者几乎每天都在抱怨,一天当中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了班车上。“相当于每天都要从怀柔跑到昌平,再从顺义跑到门头沟。”北京记者形象地形容。一名记者甚至把自己的MSN签名改成“强烈要求亚运媒体班车累计里程”。
但这样做,是为了广州以后好。亚运城的选址原来有两套方案,一是靠近原有的广州奥林匹克中心区域。按理来说,这是一个最容易实施的方案,因为这里有一批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的场馆群,地处城市中心,离总共拥有15个亚运场馆的天河体育中心和奥体中心也不远。但最终广州市选择了距离市中心30多公里的番禺莲花山下,就是希望亚运城能在今后广州的南城拓展战略上发挥重要作用。
从多年被拒之奥运大门外的武术,到第一次被纳入亚运会比赛项目的中国象棋、围棋和龙舟,中国元素在广州扑面而来。这些项目都让观众感到无比新鲜,尤其是龙舟更是具有浓厚的广州本地特色。
体育舞蹈、龙舟、轮滑、板球、围棋、象棋,这六个项目是广州亚运会的新增项目。对于观众来说,本届亚运会最新鲜的,是很多极具中国特色的项目首次进入了亚运赛场。“象棋和围棋也算体育运动吗?”一名观众在看赛程表的时候,如此嘀咕着。
在人们的印象中,运动会从来就应该是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在广州棋院进行的亚运围棋比赛,确实和其他项目热闹鼎沸的场面不太相同。但是中国象棋和围棋在中国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关注这两个项目的媒体和观众,一点儿都不比田径游泳少。据说。中国象棋和围棋之所以能进入亚运会,源于亚奥理事会副主席霍震霆先生的力挺。霍先生觉得岭南文化是广州亚运不可或缺的元素,亚运会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外国人更深入去了解举办城市的文化,提高这座城市的知名度。与此同时,作为东道主,广州人更应该先对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有更多了解,而象棋是广州文化的一张名片。
不要太强调体育,而是体现文化内涵,这也是如此多非奥项目进入亚运大家庭的理由。在此背景下,中国民间传统的龙舟首次“划进”广州亚运会作为竞赛项目。这可能是在职业化越来越明显的亚运赛场上,最能体现业余性和参与性的一个项目。比如中国的参赛选手全部都是渔民,而中国澳门队则是由一支消防队组成的。
尽管只是洲际性的体育盛会,但本次亚运会的规模却空前庞大。广州亚运会设有28个奥运项目和14个非奥运会项目,共42个大项、476个小项比赛。本届亚运会的参赛运动员人数为9704人,接近北京奥运会的11468人。
正是由于非奥项目的不断加入,亚运会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1990年北京亚运会比赛项目是27个大项,之后的广岛亚运会激增到34个,1998年曼谷亚运会、2002年釜山亚运会分别设置了36和38个大项。2006年多哈亚运会共设39个大项和424个小项,创下历届亚运会之最,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综合性运动会。由于运动员报名数量超出预计,多哈亚运村床位紧张,组委会紧急调用3艘游轮作为运动员备用公寓。而广州亚运会的规模不但是空前的,也很有可能是绝后的。
从下一届仁川亚运会开始,亚奥理事会决定实行“28+7”的设项方式,即28个奥运项目+7个非奥运项目,亚运会的规模今后将被限制为35个比赛项目。这意味在广州亚运会之后,将有7个项目被剔除出亚运大家庭。
除此之外,亚运会的改革表现在举办年份上。在今年年初,亚奥理事会宣布第18届夏季亚运会将推迟到2019年举行,并从此夏季亚运会全面改至单数年份,即提前在夏季奥运会之前一年举行。这样的举动,显然是为了让各国运动员更加重视亚运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视作奥运周期之间的练兵。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观看和参与亚运会的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微博的出现,使观众告别了守着电视机,被动接受信息的年代。从运动员到观众,他们都更乐于在直接的互动平台上进行交流。
亚运体操单杠决赛开始之前不到半小时,陈一冰在自己的微博上说:“一切准备就绪!大家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去看五星红旗升起呢!出发!金牌我来了!”亚运会游泳比赛结束之后,输了比赛的张琳在微博上感谢博友,“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我只能说:一切都是浮云!我还不会被这点挫折所击垮!”通过微博,运动员的状态、思想和情绪都第一时间传达到了观众面前。
在北京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严格禁止参赛运动员在比赛期间发表博客。而到了亚运会,因为少了这条限制,观众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到运动员的动态,甚至是比赛实况。刘翔进入亚运村的第一天,在微博上直播了自己进村的全过程,微博的“听众”超过了七百万。
亚运开幕式上的礼仪小姐吴怡被网友称为“微笑姐”,几天之后她就拥有了自己的微博,并且回答近三万粉丝的提问。广州亚运会,真正迎来全民微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