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顺亭
昨天上午在亚运会马术场地的验马现场,记者见到了有“马王”之称的中国骑手李振强。在前天举行的场地障碍赛团体赛上,李振强两轮总罚分13分,远差于大家对他的预期。李振强脸色不好:“每次大赛都是这样,我心里非常难受。”
“我们的比赛太少了!”李振强指一指场地,“这样的场地,路线设计没得说!可是没有大赛经验,上去肯定慌。”虽然有北京奥运会的经历,但李振强承认,他在前天比赛场上仍然感到很紧张。4名中国骑手中成绩最好的张滨也坦言比赛难度挺大。
中国4名参赛骑手今年一共参加了6场全国性比赛。中国马术队领队、中国马术协会秘书长成庆说,今年全国性马术比赛的数量较往年已多了不少,但和欧洲马术比赛相比仍相差甚远。
在欧洲赛马已成产业
李振强介绍,在欧洲每个周末都有马术比赛,每月比赛多达十几场,每年各级别的比赛多得数不清。一般前8名都能得到数量不等的奖金,冠军奖金一般在几万欧元。虽然奖金不多且参赛还要交报名费,但骑手照样踊跃参赛。职业骑手频繁在各个国家之间穿梭参赛,一年打几十场比赛是很普通的事。
奖金只有几万欧元,骑手参赛的动力来自哪里?“骑手参赛并不全是为了奖金。”李振强解释说,国外骑手每次参赛要带几匹马,有当打之年的主力马,也有年轻马。骑手通过参加各种比赛来提高各个年龄段马的能力。如果某匹马在比赛中表现出色,就会吸引来客户——其他骑手或者中间人,从而实现马匹交易。骑手通过参赛提升了马的价值,获取了利润。
“这就是马产业。”李振强说,欧洲马术比赛的观众席上不只有马术爱好者,还有马探、骑手以及准备买马的有钱人。
由于国内比赛少,李振强的4匹马只有两匹能打上比赛,另两匹只能闲置,“谁会买不打比赛的马呢?”他说。
手中“无米”却不得不“做炊”
对李振强增加比赛的建议,成庆十分认同,这位中国马术“当家人”这些年十分不易,由于资金短缺,中国马协经常要面对手中“无米”却又不得不“做炊”的窘境。
“几年前,协会每年的经费只有20万元。”成庆苦笑,“20万元对于马术来说,能做什么呢?我知道要办更多的比赛,但是谁来出钱办赛?”
在中国马术氛围不浓、马术产业刚刚起步、赞助商很少的情况下,要办一场马术比赛并不容易。中国马术协会这几年采取“放权给政策”的办法,鼓励各地马术俱乐部自己办赛,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比赛规模和数量。但是这些属于自发性比赛,赛期不固定,影响力和数量都很有限。
李振强解释说,现在中国马术在场地、路线设计、兽医等各个环节全部处于低水平,只有通过比赛才能全面提高。“一比赛就可以发现,原来场地不行、路线设计不行,那就请国外专家来帮我们改进啊。改进了不就提高了吗?但是没有比赛,这些环节如何提升?”
建议举办马术联赛
李振强要的正是能逐步改变中国马术各环节的比赛。他建议,最好是赛期固定、有组织性和系统性的马术联赛。
李振强建议由马术俱乐部较为集中的京、沪、粤三地轮流举办比赛,他算了一笔账:一场比赛设置15万元的奖金,前8名都有奖,虽然奖金并不多,而且骑手要担负运输、草料、团队食宿等几万元的各种费用,但如果经常参赛,只要不是次次倒数第一,奖金就可以抵消相当部分的开销。他相信马术联赛能吸引骑手参赛,“因为你不参赛,你的水平就要下降。”
8年前,李振强第一次参加亚运会,夺得场地障碍赛个人第6,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队亚运会该项目的最好成绩。8年后的今天,他却坦言自己在个人赛上可能连前16都进不了。“这8年里他们在进步,我在退步。”李振强。
“中国马术需要更多的比赛。”李振强说,成庆一直频频点头。一个领队,一个骑手,一番肺腑之言的谈话,隐隐浮现出中国马术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