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女子双向飞碟的一块团体金牌和一个个人第四,张山虽然没有再现北京亚运会的双冠辉煌,但仍然书写了传奇……
枪声很美,每一发我都在享受
“虽然没拿到个人金牌,我觉得我没有失败,只是留下了遗憾。”
“有人说枪声是一种噪音,但是在我看来,这种声音很美,是一种充满了韵律和节奏的美丽,我享受其中。”20年的历练,张山早已不是那个青涩的小姑娘。走上广州飞碟训练中心的场地,现场观众将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张山。
伴随张山清脆的叫喊声,发射器内窜出飞碟,张山微微弯曲双腿,眼睛随着飞碟移动,自信地扣动扳机。当子弹击碎飞碟,飘逸的红雾慢慢散开。这是属于张山的舞台,第一轮她就取得25发24中的佳绩。不过之后两轮,赛场的风影响了飞碟的轨迹,在自己最熟悉的靶位上都莫名其妙地脱靶,张山也只能无奈摇摇头。
三轮65中,张山的成绩距决赛有些悬。但是张山不够稳定,其他选手更不见得正常发挥,中国选手魏萌和印度选手拉奥与张山一样,都是65中。三人需要通过附加赛确定决赛归属。
得到需要加赛的通知,张山扛着枪再次出场,两发全中,赢得了观众的又一次热烈掌声。而魏萌和拉奥均有脱靶,张山幸运地进入了决赛。而在这时,张山已经帮助中国队得到了一枚团体金牌。由于与资格赛排名第一的魏宁差距较大,决赛的25发,张山很难将差距赶上。
“每一发我都去创造,每一发我都在享受。”张山说。决赛的结果她并不是非常在意。“20多年来,我从没有厌倦的感觉。不仅是我,相信所有这些在靶场上的运动员,进行飞碟比赛都是如此,都在享受。”最终张山仅获得第四名,“虽然没拿到个人金牌,我觉得我没有失败,只是留下了遗憾。” 张山仍然笑着。
和20年前比,
我的心态更单纯
“人不可能永远站在山巅之上,有谷底也有山顶,这才是常态。”
“和20年前的北京亚运会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张山说,“20年前,我什么都不知道;20年后,我什么都知道了。20年的轮回,又重新走到了原点。”
总会有人问张山,参加广州亚运会有什么不同。因为参加北京亚运会的600多名运动员中,只剩下张山一人了。“20年前,我很单纯地努力训练,努力比赛。那个时代,人们也更愿意把运动员当作英雄,毕竟当时在体育方面同欧美还有很大的差距。20年后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人们对冠军和金牌已经司空见惯了。对于我来说,20年我经历了那么多,现在对射击,更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可以说,想不单纯都不行了。我现在,就是以一种比当初更单纯的心态参加广州亚运会。”
北京亚运会,还是一个青涩姑娘的张山一举夺得了女子双向飞碟的个人金牌和团体冠军。两年后,她又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演“巾帼胜须眉”的传奇。不过这20年间,张山也是起起伏伏,从项目被撤销,一度宣布退役,到选择复出,却没能参加雅典和北京两届奥运会。张山错过了中国运动员最“吸金”的时代,她却并不在意。“起起伏伏,这就是人生,人不可能永远站在山巅之上,有谷底也有山顶,这才是常态。”张山很豁达。
尽管张山没有创造有些人眼中的夺冠传奇,但她却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传奇。“今年以来其实我都打得不太好,比去年全运会时的状态差远了。今天的有些失误我都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平常都觉得是稳稳的靶位,居然也脱靶。”张山说。毕竟岁月不饶人,张山的眼睛还是对她的比赛造成了一些影响,“眼睛确实有些小问题,我都已经是老花眼了,还有些散光。”
网友酷评
李四恭喜张山夺冠
古有花木兰,今有张山!
20年前,你振奋了我们;20年后,你震撼了我们!
老有什么关系,廉颇似的英雄。
张山打的不是飞碟,是寂寞。寂寞的高手。
看到张山,20年后,还能夺金,我真是内牛满面,太感人了。
美丽不在于年龄,而在于那份坚守,张山的美无与伦比。
李四恭喜张山夺冠。
快报记者 吕远 整理
现在的我,
已将飞碟融入生命
“如果有一天在赛场上看到一个老太太在打枪,那肯定就是我。”
在张山眼里,飞碟是一个魅力无穷的项目。张山说,飞碟比赛一定是在一个非常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面对青山,头顶蓝天,风雨无阻。站在赛场上,你会忘掉所有,所有的精力都集中于飞碟。这是一种让人痴迷的感觉。
所以即使曾经经历如此多的波折,张山依旧挚爱飞碟。“我们都是将飞碟融入到生命里的那种人。”张山的澳大利亚老公巴恩斯(中文名张德胜)说。每一次走上赛场,张山都享受这样的过程,可以沉浸在这些乐趣当中。
在广州的日子,张山总是笑容满面,对于众多前来索要签名、合影的志愿者,张山都会笑着满足。这份轻松,是很多一般运动员都难以想象的。
“20年前那是我年轻的起点,现在虽然还没有到终点,可这个过程已经让我经历了很多起起伏伏。所以对我来说两次参赛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恢复起来没有年轻时那么快了。我1990年参加亚运会时,中国队三位选手也是老中青三代,我是最小的那一个。这次亚运会中国队还是老中青三代选手参赛,我已经是最老的那一个了。”42岁,已过不惑的年龄。就像张山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果有一天在赛场上看到一个老太太在打枪,那肯定就是我。”她会打到自己打不动的时候。
特派记者 沈忱(快报广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