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代表中国参赛的两支国家队,待遇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昨天,中国保龄球女选手张玉红和杨穗玲联手夺得亚运女子双人赛铜牌。一枚铜牌,对中国代表团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中国保龄球而言却创造了历史,实现了亚运奖牌“零的突破”。
不过,笔者在此并不想谈这枚铜牌的意义。
据报道,中国保龄球队被称为“最穷国家队”,整个项目每年的经费不到200万元,一名队员每月只有600元补贴。有出国比赛任务时,为省运费每个队员最多只带两颗球,有时一人抱着一颗球就上了飞机。而近邻韩国队,一名队员少则带8到12颗球,让中国队羡慕不已。
昨天,当记者问中国保龄球队领队崔伟红怎样庆祝时,领队答:球队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搞任何方式的庆祝。
虽然庆祝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花钱大办,但领队此言还是令人感叹。
这就是项目的差别。比如中国足球队,虽然踢得臭,但好像没听说发生过出国参赛没钱托运行李的事;中国乒乓球队战绩辉煌,更没听说有过这种事。由于不像奥运项目那样可以得到更多投入,一些非奥项目发展好了,可以像台球那样因为一个丁俊晖而走上良性发展之路;发展不好,那就只能像保龄球这样在民间自生自灭。
作为两夺10米移动靶奥运冠军的北京射击名将杨凌,如今对10米移动靶项目的现状也很无奈。他说,“这个项目只能背负着辉煌的过去来忍受寂寞的现在,奥运会没了这个项目,听说全运会也取消了,仅仅依靠个人热情很难支持下去。”
如果是同在职业化的大背景下,一个项目的发展自然由市场决定,缺少市场,你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梅西身价千万而无法抱怨。不过,在目前举国体制的大背景下,非奥项目与奥运项目如何协调发展,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