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开幕式为何是在海心沙而不是在场馆内?亚运村为何建成了亚运城?场馆为何分散在各地?亚运又是怎么带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人们充分享受亚运带来的激情时刻,规划界的“大佬”昨日为我们一一详解。
海心沙2003年“走进”规划人眼中
开幕式让世人牢牢记住了广州的海心沙,海心沙缘何受到垂青?
从最初的招投标到方案选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选址都是在广东奥林匹克中心,这座由世界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体育场,承办了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的开幕式。
此后,尽管屡次传出“海心沙或搞亚运会开幕式”的消息,但由于保密需要,规划人士一律“闭嘴”。直到2005年,一些蛛丝马迹被人察觉:当年通过的《珠江新城中央广场地区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深化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提出,海心沙要建一座庆典公园,《方案》中特别提出,“2010年建成后,这里正适合担当举办亚运庆典的重任”。而根据《方案》的规划,庆典期间海心沙可容纳4万人在这里聚会。这些都足以表明,海心沙和亚运会密切联系在一起。
到2008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在研究亚运会开幕式时,正式确定要突破常规,在珠江上举办开幕式。
其实,海心沙最早是在2003年就走进了规划人的视野里。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规划局局长王东说:“2003年广州邀请美国SWA公司对广州新中轴线地区进行新的设计,提出了‘海纳百川’的概念,深化方案把水元素引入,并报市政府获批实施。方案不但做了珠江新城这一段,把南面的海心沙岛也设计了。”
亚运城选址配合南拓战略
亚运让广州城市建设至少提速十年,这是广州上下的普遍共识。
在广州整体战略规划引领下实现的亚运规划,对广州城市建设意义重大。据悉,亚运建设,包括场馆、亚运城、交通设施,都促进了广州战略规划的实施和实现。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优化。
据介绍,亚运城选址有两轮过程,2004年申亚时初步选址是奥体中心广氮社区,2006年9月有大学城、目前的亚运城、以及广氮社区三个选择。最终选址目前的亚运城,是因为配合南拓战略,赛后这里也将成为可居住10万人口的居住新城,赛后利用率很高。
王东举例说:“赛时建筑很多直接就能转型为赛后直接利用,比如运动员村,赛时和赛后的洗手间是不同的,其他均一样;媒体中心也将通过市场化运作转化为区域型大型购物中心。”他还坦言,设计之初也有人说这里配套这么完善,为何不做豪宅?但考虑到城市定位,还是做成中户型楼盘。据悉,亚运城内原有的河道全部保留,风可随河道而入,亚运城规划保留了“择水而居”的居住理念,亚运城内还首次在广州做微气候循环模拟系统,推导风向和温度以及人的感受度等,均是“宜居新城”的体现。
东圃地区“再加一把火”
因亚运得益的何止亚运城?王东说:“比如说奥林匹克中心所在的东圃地区,我们发现九运会的带动还不够理想,所以就考虑借亚运会“再加一把火”,增加几个场馆,‘后亚运时代’奥体周边地区如何发展,详细的城市设计最近就会敲定下来。”
大型赛事场馆布局一般有两种类型,分散式和集中式。王东说:“北京属于集中式,奥运村和主赛场很近,好处是交通方便,但是赛后利用就比较麻烦。广州采用分散布局、集中组团式布局,比如天河地区、奥体地区、大学城地区几个组团,秉承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的“后亚运”时代理念,按照城市发展布局的需要,和各个地区发展相融合,关注赛后利用统筹。比如南沙区,本来是没有体育场馆的,需要建设场馆,那就索性配合亚运建设。分散格局反过来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提出要求,直接促进了六条新地铁线在亚运前开通。亚运城距离市区比较远,我们就建设了地铁四号线,作为广州新城的启动区,2015年这里还会连上地铁三号线,三号线南到番禺市桥,北抵机场。”
南方日报记者曾雅
通讯员唐晓玲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