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参赛都为了金牌,不是所有的出场都为了冠军。广州亚运会的赛场上,有这么一群人,属于他们的亚运时间非常短暂,也许只是匆匆一面,也许只是恍然一过,但只要他们穿着绣有自己国家国旗的队服上了场,只要他们用不断拼搏的体育精神尽了力,就已然足够。对于他们来说,来到广州就是胜利。
12小时换12分钟
在亚运会羽毛球男双比赛第一轮中,来自马尔代夫的双打组合沙希德·扎杨和穆罕穆德·沙里姆碰上了实力强劲的印度尼西亚组合,结果他们用了不到12分钟就败下阵来,一局得分甚至没超过5分。这背后是扎杨和沙里姆花12个小时来回于自己的祖国和广州之间,这12个小时换来的仅仅是球场上的12分钟。
17岁的扎杨说,天河体育馆是他们第一次在“这么大、这么明亮的场馆里打球”。马尔代夫国家队的训练场地还不及这里的四分之一大。虽然输了球,扎杨却很满意自己的表现,“对于我们来说,站在这里就是胜利。”
对于他们来说,体育就是享受比赛的过程。马尔代夫羽毛球队的教练对于他们的参赛动机说得好,“我们不是以输赢来衡量体育的价值,只要我们敢于走上场地去挑战强者,或者接受强者的挑战,这就是胜利。”
练了三月战亚运
东帝汶选手雅辛托·巴罗斯早早地回到了运动员休息室。尽管在男子77公斤级举重比赛中,在他后面的大部分选手甚至还没上场试举,但巴罗斯对自己抓举70公斤、挺举90公斤、总成绩160公斤的成绩还是比较满意。其实巴罗斯的成绩如果摆在中国队面前确实很“汗颜”,因为就连中国最轻量级女选手的总成绩也可以超过200公斤。
“3个月前,我才开始练习举重。”巴罗斯是当地一家公司的保安队长,亚运会前3个月他才找了教练,利用下班时间找了个小房间开始练起来。究竟是什么支持着这个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前来参赛?“我希望让人知道我们东帝汶选手也可以站在亚运会的举重赛场上。”巴罗斯说。
要篮球不要战争
也许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的遭遇,和阿富汗选手比起来都不算什么。对于习惯了长年战火纷飞的运动员来说,能组成代表团来到广州,就是为了证明这个国家的精神不倒。阿富汗男篮在亚运会的预选赛中,76∶83输给印度队,无缘正赛。
阿富汗男篮主教练在总结时说:“我首先想感谢广州,也同时感谢我们的国家,让我们有机会来这里比赛,虽然我们输了,但我相信这不是最后一次我们出现在国际赛场上。”而阿富汗队的队员则动情地说:“我非常自豪我背心的后面不仅有我自己的名字,也有我国家的名字。”
这支阿富汗男篮组建于2006年,鉴于当时的国内形势,球队把训练营设在了美国加州,球员分散在阿富汗和美国两地,每次集训都很难凑齐人,就算这样,队员们都觉得动力十足,因为他们“背后是所有的阿富汗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