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2010广州亚运会|第16届亚运会 > 亚运评论 > 台球评论

新华社:中国台球人才应慎学“丁俊晖模式”

来源:新华社
2010年11月17日17:27

    新华社广州11月17日体育专电 题:“辍学闯广东”可以休矣——中国台球人才应慎学“丁俊晖模式”

    新华社记者王昊飞、何军

    征战广州的丁俊晖依然很牛,如果他在20日单打比赛中成功卫冕,他将牛上加牛。这名年少辍学、在发育的青春期就创造世界斯诺克史罕见成绩的神童,如今正成为中国大多数怀揣台球梦想的青少年趋之若鹜的目标。但神童终究是依靠一种难以复制的“野蛮生长”而崛起的,他的成才模式能否成为薪火相传的教材值得商榷。

    下一个丁俊晖是谁?当这样一个问题抛向全国后,“闯广东”和“赴英国”成为如今国内很多台球项目“娃娃兵”的求才线路。在广东,除了丁俊晖启蒙教练伍文忠的台球训练基地外,一些规模良莠的台球学校也在相继崛起,相当一部分台球“娃娃兵”放弃学业来到这里苦练球技,许多“娃娃兵”甚至是举家迁至广东。因为当年经济条件平平的丁家正是在孩子尚未读完中学就破釜沉舟地“押宝”在此地的。

    年少显天分,辍学闯广东,球房猛修炼,一朝得扬名——这样架构简单的成长路线恐怕早就被诸多家庭当做剧本一样排演。与此同时,许多城市的台球少年即便不南下广东,也在各自的城市将练球和打业余比赛全然蘀代了学业,部分家庭条件丰足的甚至直接飞赴英国谢菲尔德台球学院,因为那里曾经是丁俊晖“升级”的地方,知识文化全然抛于脑后。

    事实上,英国谢菲尔德台球学院只是名声在外,那里并不具备足够强硬的培训师资,就连斯诺克球台也只有两个,它闻名遐迩是因为每年有很多国际台球高手在此练球、交流心得。这就好比武侠小说中的“华山论剑”,华山本无桃李天下的武学宗师,有的只是相互切磋的绝顶高手,凡夫俗子到此多半只沦为懵懂看客——“赴英国”学台球同理。

    对单纯求艺的普通人而言,“赴英国”本就要经历吃住昂贵而不便、语言障碍等基本生活问题,何况学艺。“闯关东”固然可以提升能力,但毕竟能从全国6000万台球人口中脱颖而出站在领奖台上的只有寥寥数人。此外,如今的中国体育人才培养越来越强调“体教结合”,放弃学业而对一厢情愿的美好未来孤注一掷,并不是明智之举。

    这一幕与十来年前的足球热何其相似!中国足球职业化初期的红火,使得无数青少年义无反顾地投身各种足球学校。结果,绝大多数上演了悲剧——耗费了大量金钱不仅足球上一无所得,学业上更荒废得一塌糊涂,甚至在做人上也逐渐“混混”化。

    吸引这些80后、90初的台球才俊的,更多的是“丁俊晖能我也能”的意念自我催眠。

    丁俊晖自2002年在釜山亚运会以15岁的“超低龄”夺金以来开始被国人关注,接下来的几年内,他又陆续舀下排名赛、英锦赛冠军头衔且接连挫败威廉姆斯、亨得利、奥沙利文,使他被国内舆论推向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尽管那几年的丁俊晖就像作家韩寒一样,以颠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方式成才而引发激烈的争议甚至教育体制的拷问,但毕竟两人皆属于游离于社会人才发展主流之外的个体,其成功固然有其傲人的天赋和在专业领域不懈的努力使然,但也不可否认特定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家庭结构等一系列不可复制的偶合性因素造就,后者比之前者更具豪赌意味。

    台球的确是一项集安全、亲民、娱乐、技术等元素的运动,正因为它下里巴人的平实和不在“举国体制”的范畴,使在它的领域获得成就就像超女、快男一样平地崛起,但这仅仅是成功,不是成才。

    人的成长不是仅有区区几圈年轮见证的,成长要为一生负责,丁俊晖洞穿了时代的屏幕却不一定辟得了科学的蹊径,盲从于颠覆传统的“野蛮生长”线路理应需三思而后行。(完)2010/11/17 17:27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王涛)  | 我来纠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2010亚运奖牌榜全部榜单>>

亚运赛程完全赛程>>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