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团体,突破单项
若问起亚运会的目标,几乎所有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都会把团体夺冠放在第一位。“团体赛打好了,单项赛才能打好。”副总教练钟波认为,上届亚运会国羽大军收获了四枚金牌,“这次能与上次持平就不错。”
“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痛失尤伯杯后,女队的姑娘们从未将“复仇”的重任抛之脑后,一刻都不敢怠慢。由此,韩国队被列为中国女队在此次亚运会上的头号劲敌,也就成了不争的事实。从教练到队员,都憋着一股劲,准备在亚运赛场上演雪耻大战。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个中滋味对于女双主教练陈其遒来说,早已烂熟于胸。“尤杯输了,我们的位置反而比以前低了,会去全力冲击韩国。她们主要还是尤杯的那个阵容,两对女双,加一个年轻队员。而我们是有了变化的。” 他分析道。为了备战亚运会和伦敦奥运会,中国女双进行了重组,几对新组合也陆续经历了一些比赛的洗练。“能不能就此下结论说她们磨合得好与不好,我想现在肯定还不是时候。”陈指导说。尽管作为重点考察对象的于洋/王晓理刚刚配对就拿下了常州大师赛和日本超级赛两个冠军,但陈指导坦言:含金量没有想象得那么高,因为她们并没有和韩国的女双交过手。
对此,王晓理更是心知肚明:“这段时间跟于洋配合得挺好,不过拿的两个冠军也不能代表最高水平。”近来,她练得很辛苦,不仅课上分外卖力,而且常常在训练结束后要求教练员协助自己加练。“她现在的位置不一样,心态也不一样了。”潘莉指导如是说。像晓理这样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姑娘在女双组比比皆是。“陈导,可以再陪我练一会儿吗?”成淑“怯生生”地试探道。刚刚仰天长啸一声“下课啦”的陈其遒朝记者吐吐舌头,立马转身返回训练场,抄起球拍,帮成淑强化中后场杀球的技术。“这本来是她们自己的时间,可以去治疗,可以去练力量。既然她们选择留下来继续练技术,那我们当教练的理所应当协助一下。”随着亚运备战紧锣密鼓地展开,陈指导经常被队员们刻苦的行为所感动。
夺取女团冠军不仅是女双组的心愿,女单组的姑娘们更是志在必得。用汪鑫的话说:“如果拿不下来的话,那我们就集体退役得啦!”虽然是句玩笑话,但这背后埋藏的压力却让队员们丝毫不敢松懈。为了更有目的性地备战,女单组特意调来陈天宇和邱彦博两名男单队员担任陪练。“主要还是模仿韩国队球员的打法。”主教练张宁介绍说。这其中的用意不言而喻。
与男队员进行对抗,速度力量都面临巨大考验。姑娘们经常被“打”得直不起腰来。不过,两位男队员也不轻松,训练一结束,他们便会揉着大腿根儿,叫苦不迭。“这帮女孩打得太开了,左拉右吊,后场推得那叫一个远,跑死我啦。”邱彦博说。值得一提的是,女单组的队员们在10月16日亚运会抽签出炉前,并不知道究竟由谁出战单项赛。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让所有人都尽到百分百的努力,做好上场准备。如此一来,每位姑娘都免不了要与男队员过招。即便是无缘亚运会的王仪涵也同样卖力地投入训练。“我都打‘傻’了。”她说,训练间隙,自己最爱坐在场地旁边两眼直勾勾地发呆。在王仪涵看来,身体放松的同时,更要让精神透透气。
为了加强实战演练的效果,主教练张宁经常会在课堂上安排抢分训练。“19平了啊,争取赢!”她拍着手,鼓励所有队员咬牙坚持。“别看就几分,其实挺累的。”汪鑫说,“这种训练就是提高对关键分的把握能力,锻炼心理素质。有时是从19平开始,有时是18比19落后,反正都算是身处逆境吧,看你自己怎么面对了,还是挺有收获的。”
尽管全队都把重点放在了团体赛上,但单项赛同样充满看点和期待。
“男双项目已经20年没拿过亚运会金牌了。”主教练张军回忆到,“这次的任务就六个字,‘团体保、单项冲’。”毕竟上一次中国队夺得亚运会男双冠军还是在1990年,由李永波和田秉毅斩获的。
女双在单项赛中的主要对手不仅仅是韩国队,“还有日本的两对女双实力很平均;印尼的两对女双也不错;中华台北的程文欣、简毓瑾更不用说,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了。”陈其遒介绍道。根据抽签结果,成淑/赵芸雷和于洋/王晓理两对组合被分在不同半区,这便让人们对中国女双会师决赛多了几分期许。
上届多哈亚运会,国羽大军在男单和女单两个项目上均派出超华丽的阵容,却双双折戟沉沙。本届亚运会,这两个项目的主教练显得尤为谨慎和低调,男单主教练夏煊泽更是三缄其口,“一切赛场上见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