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戴菁菁报道一个以申办奥运为主题的展览将于近期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展,相关展品的征集工作革博正在紧张进行中。其中本报7月13日晚为庆祝申奥成功特发的号外、本报派往莫斯科投票现场采访的记者所持的证件等,革博都已作为珍贵文物作永久收藏。 昨天记者在革博文物收藏室看到,人们捐赠的申奥文物已经妥善收藏好,其中有张俊以为《奥林匹克情》一歌作词的手稿;《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气象报》所发的号外;香港第一电讯与北京奥申委合作,在50家国际知名网站上开通的“北京之窗”网页;庆祝申奥成功纪念邮票等。据了解,曾悬挂于本报大楼,重达1700公斤的巨幅条幅,革博也有意收藏并展示,但因其过大不好保管,革博正考虑复制一缩小版。 据革博工作人员介绍,这一展览不仅有此次北京申奥成功,还包括1993年北京申奥失利的内容,因此,记录8年前北京申奥的物品也是革博收藏的重点。当年创作申奥口号的石家庄人邹建华已准备要将他写的“给北京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的手稿捐赠革博;一位名叫从欣竹的女孩,1993年作为少年合唱团的成员,曾随申奥代表团到蒙特卡罗投票现场,8年后,她又成为《新北京新奥运》一歌的作曲者之一,她也要将珍藏的一批文物捐赠给革博。此外,还有一些普通百姓,也把这间隔8年的两个场景,用照片、文字、图画等资料记录下来,一起捐给了革博。 另据革博负责文物征集工作的人士介绍,他们正在与申奥文物的“大户”——北京奥申委联系,因为奥申委里许多物品都是记录北京申奥成功的珍贵文物。比如申奥标志的原创稿以及其他落选的创意;在奥申委办公室的申奥倒记时牌;奥申委工作人员赴莫斯科所穿的有申奥标志的服装等等。如果征集工作顺利,这些记录北京申奥成功的珍贵文物,都将出现在展览中。 (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