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3日电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报告会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北京奥申委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做了题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是我们坚强的后盾”的报告。报告全文如下: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刚才,刘淇和伟民同志分别做了精彩的报告,从总体上阐明了北京申奥成功的重要意义和根本原因,回顾了申奥走过的艰辛路程,总结了申办工作的重要经验和体会。正如他们指出的那样:北京申奥取得成功,要归功于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归功于中央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的密切协作,要归功于奥申委全体工作人员牢记江总书记的要求,工作专业而高效,并付出了非凡的努力。 北京申奥是一个巨大的民心工程,在申奥这面大旗下,北京市人民、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的心凝聚到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支持力量,推动申奥工作向前发展。 回想申奥的6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的心情难以平静。 我为我的同事们感到骄傲,我为我们拥有祖国和人民这个伟大后盾而感到骄傲。 一、北京申奥得到北京市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热情支持,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予以大力的协作。 1、大家知道,“新北京、新奥运’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提出的响亮口号,在申办过程中,人民群众还创造了一批表达心声的口号,其中“申奥有我”就非常有代表性,这句由北京王府井工艺美术大厦职工最先提出的口号,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挂在嘴上,并且传到全国。北京市民和全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他们为申奥出一份力,为中奥增添光彩的真诚愿望。 据统计,在申奥期间,北京奥申委共收到国内外各界人士送来的签名横幅、旗帜、签名册9600余幅,各类手工艺品3000余件,来信200余万封。在收到的横幅中,不仅有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类签名,还包括港澳台间跑、海外华人华侨和外国朋友的签名。 驻守在新疆巴克图口岸的边防检查站官兵,在通往哈萨克斯坦的过境公路上,官兵们挖雪开道,道路两侧形成高高的雪墙,每隔10多米,他们就用红油漆在雪墙上写上“祝北京申奥成功”的美好祝愿。在口岸内,他们还一起动手,用冰雪建起了一处镶嵌着“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字样的景点。吸引了许多中外旅客驻足观光,留影纪念。一位到巴克图旅游的游客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官兵身处风雪边关,却心系北京申奥,真是令人感动。 在申奥的后期,奥申委每天都要接待很多从全国各地步行、长跑、骑自行车、驾驶汽车、坐着轮椅等各种方式来北京支持申办奥运的热情群众。每天,奥申委驻地都上演着一幕幕动人的场景,奥申委的工作人员时时都被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持申奥的热情感动着,鼓舞着。 支持申奥的队伍中不仅有北京市民和国内大中城市的人民,连农民朋友也加入到支持申奥的行列中。支持申奥的队伍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山西有个叫驴驴队的民间艺术团,淳朴的老乡赶着6头小毛驴到了北京,毛驴进不了城,他们就步行走到奥申委,就为说一声:我们农民支持北京申奥。 河北承德的农家妇女将手绣有申办标志的布鞋送到北京奥申委说:踩着咱自己的布鞋,走路稳,申奥准成。 申奥几乎把所有民众的热情都调动起来。 奥申委办公驻地的楼层服务员还告诉我们一个故事,7月13日晚,当申奥成功的喜讯传到北京的时候,有一位老大妈到新侨饭店要见奥申委的领导,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当工作人员告诉她奥申委的大批工作人员都在莫斯科的时候,她就跑到北门的停车场,把带有奥申委标志的汽车统统擦了个干干净净,服务员问她干什么,她说,给奥申委的同志擦擦车,也算是为申奥出了一份力。 2、在人民群众自发表达他们支持北京申奥的同时,北京市委、市政府还提出一句响亮的口号:以申办促发展,以发展助申办。在这句口号的鼓舞下,全市人民投入到以实际行动支持申奥的热潮当中,申奥和两个文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 去年开始,北京市开展了“市民讲英语”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学习英语的市民有60多万人,其中包括政府官员、出租车司机、售货员和街道居委会的老人。 去年12月,北京奥申委网站面向社会招募各种语种的翻译,3天的时间里,报名的外语志愿者将近1万人。应招者职业跨度很大,年龄从11岁到82岁。一位叫刘孝叔的老先生懂英语、俄语和德语,听说奥申委需要志愿者之后,他特别激动,马上报名。他还花了6000多元买了一台电脑,专门用来工作。奥申委从今年年初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境外媒体监控,每天都有20多页的英文监控报告和多语种文摘,其中相当多的部分是由这些志愿者翻译的。他们专业化的工作为奥申委及时掌握信息,做出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2001年还成为北京人的植树年,绿色奥运的概念深入人心。许多人感慨地说:人们自己掏钱去种树,没有申办奥运会,人们不会有这么强烈的环保意识。 3、在申奥的过程中,我们还深深体会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上下的大力支持。 北京奥申委撰写《申办报告》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江总书记为《申办报告》撰写了致国际奥委会的信。《申办报告》由奥申委研究室牵头,各部门协作,每个部门又都联系了大量专家,并经常向有关部门进行咨询。据统计,仅直接动用奥申委以外专家及工作人员达200多人,间接动用达数千人。评估团对北京的《申办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份高水平的报告。评估报告指出,中国各项体育运动组织良好,政府对申奥工作充分支持,这使北京成为一个“高质量”的申办城市。 今年2月,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到北京考察,为做好迎评工作,中央多个部门予以大力支持,北京各个部门紧密配合,使评估团对北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北京获得积极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所获得的支持还可以通过数字加以印证。据北京奥申委委托盖洛普等独立的专业调查公司在2000年3月和11月进行的两次调查表明,北京地区的民众支持率分别为94.5%和94.9%,而今年5月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在评估报告中宣布了他们对北京申办奥运会进行的独立调查显示,中国人民对北京申奥的支持率高达96%,比北京自己的调查数字还要高。评估报告还显示,北京的民众支持率高居5个申办候选城市之首。 如此高的支持率给国际奥委会留下深刻印象,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团长维尔布鲁根先生在考察结束时,谈到对北京的4点积极评价,其中第二条就是关于民众支持的。评估团到在北京考察时,也曾被市民的热情深深感染。在北京四中,孩子们用外语和评估团进行交流,他们用电脑制作贺卡,把自己的照片和评估团成员的照片组合在一起,写上盼望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字句,使评估团成员深受感动。 人民是说服国际社会的最好答案。当有人不断用所谓人权问题对北京申办横加指责的时候,民众支持就成为我们最有说服力的回答,难道你能漠视13亿中国人民的对举办奥运会的渴望吗,你能说这不是13亿人民的权利吗! 二、北京申奥得到了港澳台同胞和广大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中华民族的血脉紧紧联在一起,申奥奏响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1、在北京奥申委收到的各种签字横幅中,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的签名不在少数。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都亲笔签名表示支持。 当得知北京申办取得胜利后,远在美国访问的董建华先生和在澳门的何厚铧先生第一时间给北京奥申委发来贺电。 去年年初,在奥申委的会徽征集过程中,港澳台三地的专业设计师们可以说发挥了重要作用,台湾设计师林磐耸,澳门设计师吴幼鸣都提交了系统的设计思路和理念,林磐耸先生还多次自费到北京参加奥申委组织的会议,贡献他多年来对奥林匹克标志的研究成果。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成为北京奥申委会徽的设计者之一。此后,靳埭强先生还成为申奥招贴的评委,对北京申奥的形象设计作出了贡献。 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申办奥运还得到了台湾体育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有“亚洲女飞人”之称的纪政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纪政女士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她曾经在奥运会低栏比赛中得过第三名,还曾经在一个月的时间里,6次打平打破女子100米和200米跑等世界纪录。8年前,为支持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作为台北田径协会理事长,纪政女士和一支两岸长跑队伍曾经从台湾跑到秦皇岛。 这次申办奥运,作为组织者之一,纪政又和两岸60多名由两岸记者、歌星、运动员等组成的“志愿者”,自6月16日从台北出发,先后经过高雄、深圳、宁波、杭州、上海、无锡、南京、青岛等地,用半个月的时间跑到北京。 她说,“我被北京人的申奥热情所感动,我想,不仅祖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的华人都应该参加到这次活动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的人我们支持北京。申办奥运再次让海峡两岸的朋友们走到了一起,我们觉得非常有意义。” 3、当北京人和全国人民正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申办工作时,我们的海外侨胞们也在为之而激动,不少人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申办奥运的支持,旅美艺术家赵建海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赵建海梦想着一幅长达万米的申奥龙在长城上展示,再把申奥龙运到旧金山,他想通过长龙活动让全世界的华人都知道北京在申办奥运会,都行动起来支持北京申奥。 几年的时间里,赵建海一直在为这条申奥龙奔波,今年6月23日,在世界奥林匹克日那天,赵建海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金黄色的长条申奥龙在八达岭长城上缓缓铺开。我们的摄像机从飞机上航拍到了这一壮观的场面,并把这组镜头作为北京在莫斯科决战中申奥大片中的素材之一,这可能是赵建海先生的意外收获。 海外华人自始至终都热切地关注着北京申奥,成为北京申奥的一支重要支持力量,奥申委经常要进行出访活动,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华人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大家深深感受到,祖国强大了,全世界的华人才有了根。 4、许多海外工作的华人还利用度假甚至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来到北京为申奥做具体工作。在北京奥申委办公地点里,经常能看到一批操着怪怪口音的中国人,这些大都是来自海外的华人专家和志愿者。技术部的美国归国人员黄克俭先生承担了莫斯科陈述期间POWERPOINT的制作工作,他没早没晚,带领一帮年轻的技术骨干,吃住都在办公室,终于高质量地完成了制作任务。 出现在莫斯科新闻发布会的廖秀冬女士也是美国、香港、大陆穿梭往返的国际人士,她在两年前就参与到北京申办当中,较早地敏感到申奥和环保之间的重要关系,为奥申委出谋划策,在2月份迎接国际奥委会评估团期间还担任陈述人,当她圆满完成任务回到香港后,累得住院病倒了。 还有一位海外华人实业家,自己出钱雇佣外国公关公司的专家为北京申奥服务,花费高达近200万美元。 5、在莫斯科投票期间,旅俄的华人华侨为北京奥申委代表团义务做后勤支援工作,他们有的支援车辆,有的义务做俄语翻译,有的看到奥申委工作人员忙得顾不上吃饭,便拎着饭盒送来了香喷喷的包子、饺子和其他可口的中餐。旅俄的华人华侨还举行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声援北京申奥,在北京获胜后,举行了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庆祝活动。 在申奥的过程中,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不仅为北京申奥摇旗呐喊,擂鼓助威,在世界上积极宣传北京申奥的重要意义,还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北京申奥具体工作作出贡献。 期盼祖国强大,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三、不仅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支持北京申奥,就连许多老外也在关注和支持北京。通过真诚的交往和对话,支持我们的力量在不断壮大,申奥奏响一曲和谐的友谊旋律。 1、支持北京的老外首当其冲的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他们亲眼看到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看到中国热情友好的人民,他们真心诚意希望北京举办奥运会。 在众多的支持北京申奥签名中,我们收到一份非常独特的长卷,签名人都是老外,除留下姓名外,还都留下了公司、电话、EMAIL和联系办法,这就是德国留学生古乐言的“作品”。古乐言在北京已经生活了将近8年,他说因为学习了汉语,了解了北京而喜欢这个城市,他希望能为北京做点什么。 古乐言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征集12008个支持北京申办奥运的签名,签名对象是在北京生活的外国人。 为了得到这些支持北京申办的外国人的签名,古乐言和他的几个朋友几乎跑遍了北京的旅游景点,故宫、天坛、八达岭、秀水街,每见到一个老外,就走上去告诉他们活动的目的,并希望他们支持北京。 如果对方有疑问,问到北京申办的一些情况,古乐言和他的同伴们还要耐心地向这些外国人们讲解,有时候半个小时才能够得到1个签名。终于,古乐言得到了超过比预想还要多的外国人支持北京的签名。 古乐言是众多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的一个代表,还有很多人为北京申奥做着这样那样的工作,中国生长的英国人柯马凯、新华社的外籍专家威廉、时代周刊前驻京记者吉米等等,他们毫无保留地给北京申奥提出建议。 2、还有许多没有到过中国的外国人,他们通过零星的报道了解北京,有些人甚至是通过大熊猫认识中国,他们也对北京申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出于对这个伟大国度的向往,积极支持北京申奥。 去年4、5月间,亚特兰大宪政报的专栏作家汉斯先生用了整整3个版的篇幅报道了他所看到的北京的真实情况。报道了北京人如何期盼奥运。不久后,北京奥申委收到了亚特兰大26名孩子和他们的老师寄来的一份特殊礼物--一个由26个孩子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上面签有26个孩子祝福北京申奥的美好话语。这些孩子是看了汉斯的报道,才知道北京申奥的消息的,他们成立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支持者俱乐部。他们写道:我们衷心祝福北京,我们希望2008年能够到北京去看可爱的大熊猫和伟大的长城。美国孩子的真诚打动了北京奥申委的全体工作人员,王伟秘书长立刻用英文回信。信中说,非常感谢你们的来信和漂亮的贺卡,你们给北京奥申委的全体成员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和鼓励,我们为你们的支持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希望你们永远记住来自中国的友谊。 这一“事件”后来演发了北京出租行业树新风活动,全市出租行业以申奥为契机,广泛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积极学习外语。一篇文章触动一个行业,这是申奥当中的一段佳话。 3、一些外国专家以职业的敏感,非常关注北京申奥,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在奥申委组成一支跨国部队,为北京申奥再添动力。 在这支跨国部队中,有澳大利亚堪培拉政府支援北京奥申委的专家组,有当年帮助亚特兰大申办成功的公关小组,有来自宣伟、贝尔国际公关公司的专家,有来自世界著名设计公司的首席设计师,有澳大利亚电讯无偿支持给奥申委翻译和美工师等,甚至总部设在日本大阪的一家公司也加入到支持北京申奥的行列中。他们为北京奥申委的展台提供技术支持,当人员和设备抵达展出地点时,大阪的工作人员问:你们为什么为北京工作,他们回答:今天的世界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从来没有举办过奥运会,应该支持北京。 为莫斯科陈述增光添彩的申奥宣传片就是跨国部队合作的产物,包含着许多外国专家的心血。 70多岁的美国人格林斯潘先生为北京陈述创作了第一部宣传片,他是IOC官方制片人、美国著名体育影片导演,四十余年的IOC经历使他熟识每一位委员,并充分了解他们的个人口味,这一点是其他任何一个导演都无法做到的。此外,格林斯潘先生对奥林匹克的不懈追求和对体育运动中人性的理解,以及其深厚的英文功底和卓越的文字表达能力,都让我们对他的影片充满信心。 宣传片的创意和影像部分有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音乐部分有著名音乐家、奥斯卡音乐奖得主谭盾、中国著名作曲家三宝,动画创作部分有美国华纳公司的动画大师美籍华人陈三伟,如此强大的豪华阵容制作出的影片足以获得奥斯卡奖,而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夺取奥林匹克的“奥斯卡奖”--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大师们对影片精益求精,力求最佳。张艺谋导演亲临拍摄现场指导拍摄,在后期剪辑一顶就是一天一宿,兢兢业业,废寝忘食。格林斯潘先生不顾70高龄,多次往返北京和纽约之间。往往是一下飞机,就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影片讨论中。每次送审影片都先送一版由他亲自配音的草剪版,供大家提意见,然后再混音和最终编辑完成。其认真的态度和高素质的专业水准令人钦佩。谭盾和陈三伟都是自费从美国飞回北京,并无偿为申办提供了自己的艺术作品。大师们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高超的艺术造诣把申奥宣传片带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水平上,加强了宣传效果,给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格林斯潘说:我和我的前妻没有孩子,电影就是我们的孩子,我希望在一百年后,人们看到我给北京拍的电影,能够感谢北京给奥林匹克做出的贡献。这次莫斯科陈述,我们的宣传片取得巨大的成功,格林斯潘激动地表示,如果他不能活到2008年,那他死后要把骨灰的一半埋在北京。 3、奥运会是各国运动员的盛会,北京申奥得到了国际上一些著名运动员的大力支持,如英国著名田径运动员、奥运会冠军塞巴斯蒂安·科,澳大利亚著名运动员、悉尼奥运会火炬点火人福里曼,瑞典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瓦尔德内尔,著名网球选手张德培等,都对北京申奥表示明确支持。由于西方一些误解,有些运动员支持我们要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他们的勇气给予北京更强的信心。 4、举办奥运会能够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许多国际著名公司纷纷看好北京。奥申委刚一成立,奥美、宣伟、伟达、爱德曼、福莱灵克等国际著名公关公司就找上门来,要求为北京做公关代理。此后,通用、施乐、IMG、马士基、澳洲电讯等一批国际大企业成为北京奥申委的合作伙伴。奥申委财务部的同志说:奥申委的财务方式是独特的,以支定收,赤字预算,但是他们心里有底,国际社会众多企业看好北京,积极寻找机会与北京合作,加上国内企业的赞助,肯定能够保证奥申委有坚实的财政基础。 5、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也是一个宣传北京,扩大交往的良好时机,申奥就是要不断地和外国人打交道,要适应国际社会的办事方法,我们从申办之初就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积极争取一切可以支持的力量,甚至连一些曾经对我们有偏见的外国记者最后也成了我们的朋友。 《华尔街报》的一名记者曾对北京有偏见。从一开始接触就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情绪,极力制造事端。我们邀请他到北京,并根据他的要求安排采访,真诚友好地同他进行交流,他回国后,写出一篇中性的报道。他说:我们想要问的问题都得到了答复。7月13日,这位记者也在莫斯科,当北京取得胜利后,他竟激动地和我们的工作人员拥抱在一起说,真心地祝贺你们。 美国AT&T电视台国际与商务部主任莱瑞是第三代华裔,从母亲那一代就没来过中国,这次的采访使他深受震撼。他说:“没想到北京是如此的国际化,与现代大都市没有两样,人民又是如此友善。我是从美国媒体了解的中国,他们的报道是不真实的。”临走时,莱瑞握着进行人员的手热泪盈眶,表示要把这里的一切告诉美国和世界。 这些生动的事例还有很多。在申办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开放和积极迎接挑战的态度,对待遇到的新问题、新事物。在国际交往中不仅稳住了老朋友,还吸引了一批对我们不甚了解的人士,扩大了支持者阵营。 四、下面,我向大家汇报北京奥申委的工作人员两年来的工作情况。奥申委的全体工作人员牢记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以非凡的努力,专业和高效的工作,发扬团结拼搏精神,努力适应国际化工作的特点,追求一流的工作质量,圆满完成了申奥任务。在申奥过程中,他们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过硬队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申奥精神。 1、北京奥申委成立于1999年9月6日,奥申委的工作人员主要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市属单位,虽然机构是临时的,人员之间并不熟悉,许多人从没有接触过申办,但两年来,不断学习和提高,使申办工作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水准。 奥申委经常邀请各方面专家来做培训,在奥申委刚步入正轨的时候,就连续举办了《中美关系与北京申办关系》《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北京申办关系》等一系列讲座,北京体育大学的奥林匹克专家任海、美国印地安那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都曾来奥申委和工作人员座谈。随着申办工作的深入,培训工作越来越细致。 财务部的同志请来国际管理集团就市场开发和赞助商利益保护问题进行专题演讲,新闻宣传部在洛桑请宣伟和贝尔两家国际公关公司为新闻发言人进行动作和发言策划。在《申办报告》撰写阶段,来奥申委的专家更是不计其数。 奥申委的工作人员每人手里都有一本《奥林匹克宪章》经常放在手头参阅研读。整个机关,洋溢着浓厚的学习空气。 有人说:到奥申委就一定要学会同外国人打交道。的确是这样,申奥不同于国内许多事情,可以关起门来自己做。申办奥运会必须要了解国际规则,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情况,适应新环境,使用新思维,总结出更多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交往经验。 2、有了学习精神,还要把它体现在工作的效果中。刘淇同志曾多次对奥申委工作人员说,做每一项工作都要追求一流,要精益求精,力争达到最完美。 年过六旬的奥申委体育主任楼大鹏同志,无论工作多忙,对分管的部门的工作从计划到组织亲自过问并给予具体的指导。他参与了申办报告中大量的文字撰写和校对工作,报告中的每个字、每个数据,他都要一遍遍亲自校对,直到准确无误为止。 为了争取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场馆和体育竞赛规划取得高分,楼大鹏同志亲自带领体育规划部门的同志对北京场馆进行实地考察和论证并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他不仅工作细致,而且非常严谨,为了准确地表达申办的意图,对部室发出的外事复函信件、信息资料稿件和申办报告材料都一一审定把关。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在京考察期间,大鹏同志由于过度劳累,长期得不到休息和调整,血压上升、脉搏加快、失眠低烧。医生曾强迫他休息,但申办任务和工作责任感,他将自己的病痛置之度外,一直带病坚持战斗在一线。 对于《申办报告》的撰写,研究室、办公室、工程规划部、体育部、新闻宣传部等部门承担了大量工作,为了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一部完美的《申办报告》,让全世界了解北京奥申委为2008年奥运会所设计的美好蓝图,工作人员不分昼夜,一遍一遍地修改报告内容。工程规划部的年轻工程师桂琳说,我们不断地在审核、校对稿件,有时候一天要改上几稿甚至十几稿。当时领导就表示,如果北京申办成功了,那么后面要申办的城市就要看北京的申办报告,因此我们要使我们的报告成为范本。 今年6月有消息说,评估团可能派出专家来北京考察一些技术环节,虽然来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但是奥申委的有关专家还是做了精心的、大量的准备工作,光是支撑报告材料加起来就有一米多高。这些材料虽然没有派上用场,但获胜后,对于举办奥运会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莫斯科的最后陈述准备工作中,北京奥申委的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陈述稿件的内容也是经过反复斟酌,数百次地修改和锤炼,申奥宣传片甚至在代表团飞赴莫斯科的前一天还在进行修改。 精益求精不仅体现在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上,还表现为不断创新、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陈述人杨澜是北京奥申委的形象大使,她不满足于做形象推介,表示要为申奥做些具体事情。选定她做陈述人后,她对自己的陈述部分反复推敲,并没有简单按撰稿人提供的脚本去演练,而是精心研究,加入个性化和故事性的内容,她认为这样能帮助听众更好地获得和理解陈述人演讲的内容。这一想法得到陈述组的肯定,在杨澜的陈述中,马可波罗的故事成为精彩一笔。 深受人们喜爱的奥申委会徽也是经过精心修改的产物。去年1月,当著名设计师陈绍华提交了会徽初稿后,著名美术大师韩美林、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对其进行反复修改,韩美林三天三夜没有睡觉。会徽公布后,北京设计师张武又对其进行专业修改,提交了一整套会徽使用手册,进一步规范了奥申委会徽。现在的会徽笔道更加圆润,书法的飞白更加流畅,整体更加紧凑和平衡,符合国际标准。 为保证莫斯科陈述的高质量。科技也在保驾护航,奥申委技术部会同有关部门早在年初就着手准备莫斯科的陈述技术准备工作,他们协力攻关,确保在陈述现场技术环节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同时,他们通过中国电信,把专线铺到莫斯科,确保前后方通讯联络顺畅, 在申办工作中,奥申委请盖洛普这样的国际著名调查公司进行民意调查,保证了向国际奥委会提供数字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奥申委还聘请宣伟等国际著名公关公司做媒体关系;请澳大利亚和亚特兰大申办专家做陈述组顾问,请国际奥委会官方制片人格林斯潘加盟宣传片导演,这一系列工作都保证了奥申委的工作质量。 今年2月,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北京奥申委工作的专业性给予很高的评价。 人们说,申奥留下了不少精品:会徽、口号、宣传片、《申办报告》、陈述,甚至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案例。我们深知,在每一件精品的背后,凝结了不懈追求和努力,凝结了创造的激情和智慧。3、在申办工作当中,北京奥申委的全体工作人员始终牢记着江总书记“以非凡的努力做好申办工作”的指示精神,牢记13亿中国人民的期望和重托。他们的拼搏、他们的追求,都贯穿着这种使命感。 这里我想说一说刘淇市长的两次落泪。尽管市长说今天不要点名介绍奥申委领导,但我觉得在这里,刘淇同志是我们奥申委的一个代表,他的感受浓缩了我们团队的感受。今年2月,评估团来京考察期间,刘淇市长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当记者问:您在工作中是否感觉到了压力,刘淇市长潸然落泪,他说,这次申奥再不成功,我们怎能对得起党中央、国务院,怎能对得起13亿热情支持我们的中国人民。投票前最后一个月,刘淇同志把办公室搬到了奥申委,集中精力率领大家做好冲刺阶段工作。在飞赴莫斯科的飞机上,他还抓紧时间背诵陈述稿件。当萨马兰奇主席宣布北京获胜时,刘淇市长面对众对媒体的采访再次流下了激动的热泪。他代表北京奥申委衷心感谢国际奥委会的信任,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中国人民的热情参与和国际友人的积极帮助时,在场记者为之动容。 不辱使命,这四个字经常挂在奥申委工作人员嘴边,强烈的使命感体现在奥申委的每一个人身上。年逾古稀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何振梁为了北京申奥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连续出访,足迹踏遍了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国际友人宣传新北京、新奥运,让更多的友人了解了真实的北京和中国。在申办报告的编制过程中,何老不仅从内容上给予细心指导,而且在英、法文校对工作中也承担了繁重的任务。当北京申办成功后,有记者问何老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时,何老激动地回答说,我为我的伟大祖国感到骄傲,我为伟大的中国人民感到骄傲。 国际奥委会委员吕圣荣善于社交,她亲切友好的举止给国外友人留下深刻印象,为了申办,她频频出访,她曾开玩笑说:已经吻了600多张脸。吕圣荣同志每次出访都不会空手而归,她把获得的有价值宣传材料带给新闻宣传部,要他们仔细研究参考,把北京的宣传品做得更好。她还常常出谋划策,提建设性意见,为申奥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4、为着申奥成功这个共同目标,奥申委全体工作人员团结拼搏,无私奉献,涌现出许多动人的事迹。在奥申委6层大厅服务的几名新侨饭店的服务员在谈到对奥申委工作人员的印象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些词汇和语言:紧张、忙碌、辛苦,加班加点很平常。 奥申委办公室、研究室、外联部、新闻宣传部、工程规划部,经常是奥申委除了值班室最后熄灯的部门。迎接评估团的日子,莫斯科决战前夕,许多人为了便于工作干脆就睡在办公室,有的同志累病了仍然咬牙坚守岗位,申办工作环环相扣,许多岗位缺了人就要耽误工作。 和巴黎、多伦多这两个城市相比,我们在语言上不占优势,重要文件的翻译要花去很多时间。在《申办报告》收尾期间,离国际奥委会规定的提交报告时间已经不多了,联系翻译工作的外联部副部长袁斌同志终于支撑不住倒在一层大厅,被送进医院抢救。医生要求她必须住院休息,但她说:申办报告翻译正处在关键阶段,出了问题可要对历史负责呀。她硬是咬牙坚守岗位,用枸杞、西洋参来顶着身体。 奥申委一位负责宣传工作的领导,今年春节前因患病住进了医院,但由于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即将在2月下旬到北京考察,这位同志硬是把办公室搬到了病房中。评估团来京前一周,这位同志不顾医生的强烈反对,坚持出院上班,他甚至顾不上到与新侨饭店一条马路之隔的同仁医院去打针,而是每天两次在办公室自己给自己在肚子上打针。 除了身体,奥申委的同志还经常面临亲情和事业的选择。 有的同志在申办期间失去了亲人。但他们因为申办工作繁忙,都忍住巨大的悲痛坚守岗位。有的同志结婚,由于工作紧张,只好把办事的日期推迟到7·13以后。 奥申委虽然只有100多人,在他们作出发奋的同时,他们的亲人也在作出贡献。7月13日,奥申委在莫斯科的同志大都集中到大使馆观看直播,当北京胜利的历史性镜头出现时,大使馆出现了一个反差强烈的场景:声援团的同志们喜悦地又蹦又跳,大声欢呼,而几乎所有奥申委的工作同志都在喜极而泣--胜利带来了喜悦,胜利也使他们百感交集。 同志们,朋友们,北京申奥取得成功,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申奥精神的基础上,抓住申办成功的历史机遇,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缜密、扎实地作好各项奥运会筹备工作。用最优美的环境、最完备的设施、最先进的技术、最优质的服务,向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奉献一届现代奥运史上最辉煌、最精彩、最出色的奥运会。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