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2010广州亚运会 > 亚运花絮

回访北京亚运首个捐款者 15岁女孩87年捐1.6元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2010年11月04日05:59

  1990年9月23日中午,数千名观众涌进北京地坛体育馆观看亚运会举重比赛,那天,19岁的邢芬拿下了中国代表团首金。看台上,有一个15岁的小姑娘,来自江苏盐城建湖县,她叫颜海霞,是北京亚运会的第一个捐款者。1987年2月,正上小学5年级的颜海霞向北京亚组委捐了1.6元。

  北京亚运会结束后不久,颜海霞便离开建湖二中,成了南京水上运动学校的一名学生,就此与体育结缘。23年过去了,颜海霞已是一名小学老师,教数学和体育,女儿也有13岁了。采访中,她直言如果没有那次捐款,她的人生或许将是另一条路。不过,她很满足现状,生活中有体贴的丈夫和漂亮的女儿,学校则有她教的一届又一届学生。“我们县城不大,走在路上,经常会碰到教过的学生,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感觉真的很不错。”这个被写进历史的小人物说,那件事代表了一代人的心愿,而她,只是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而已。

  捐款

  1.6元在当时已算不少了,那会儿压岁钱也就几块钱。当时不知道怎么寄,也不知道往哪里寄,就直接把钱放在信封里,写上了“张百发叔叔收”。

  华西都市报:当时是怎么知道北京亚运会需要大家捐款的?

  颜海霞:我和同学都订报,那天在靠近中缝的位置发现了那条消息,大致的意思是说中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运动会,叫亚运会,号召全国人民集资办亚运。当时对亚运会真的没什么概念,就觉得应该挺重要,上面也没具体说捐多少钱,于是我就有捐款的想法了。

  华西都市报:当时你捐了多少?颜海霞:1.6元,挺少的。我那年收到2元压岁钱,买完本和笔后只剩下1.6元,我就寻思把它们都捐了吧。记得我当时和父亲说这事儿了,他说捐吧,尽一点力是应该的。

  华西都市报:当时捐款后有没有想过会收到回信?

  颜海霞:当时根本就没想那么多。1.6元在当时已算不少了,那会儿压岁钱也就几块钱。当时不知道怎么寄,也不知道往哪里寄,就直接把钱放在信封里,写上了“张百发叔叔收”。寄出去后,没当回事。过了一段时间,亚组委集资部给我回了一封信,说张百发收到了捐款,并转交给了亚组委,信里面还夸了一下我。

  成名

  后来我母亲还说《人民日报》都登了寻人启事,找那个为亚运会捐款的小女孩。那会儿就特别特别兴奋,都有些懵了。

  华西都市报:从1987年捐款到1990年寻找亚运第一捐款人,过了很长时间,当时怎么找到你的?

  颜海霞:1990年左右,我们县体委的一位董爷爷找到我,说他们在找一个叫“颜海霞”的小姑娘。当时,我们建湖县就有两三个叫颜海霞的。董爷爷问我,是不是给亚运会捐过款,我说是啊,然后他们想看一下亚组委那边给我的回信。还好我母亲把我的书和信都收在一起,最后找到了。后来我母亲还说《人民日报》都登了寻人启事,找那个为亚运会捐款的小女孩。那会儿就特别特别兴奋,都有些懵了,要去北京了很高兴。

  华西都市报:你家人当时知道这个消息后是什么反应?

  颜海霞: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之前家里没有发生过比较大的事情,这个事儿一出来,大家都觉得不敢想象。而我也通过这个事儿走出去了,以前我最远的地方只去过南京,这次是要去北京,所以激动得不得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出发时我是坐汽车到的南京,然后我跟

  江苏的亚运集资代表观摩团一起乘火车去的北京,大概坐了将近一天,9月20号我们来到北京。第二天晚上我们受邀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一个宴会,而9月22日我相当荣幸地在现场观看了北京亚运会的开幕式。

  华西都市报:那一刻你是否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亚运会?

  颜海霞:是的,现在回想起来二十年前的场面我还印象深刻,当时,我看到那宏伟壮丽的场馆有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激动,而当中国运动员入场时,全场都起立欢呼,当《亚洲雄风》唱响时,全场沸腾了,会不会唱的人都跟着哼哼,那场面相当震撼。第二天,我在现场目睹了北京亚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第一枚金牌诞生,那是邢芬在举重项目上拿到的金牌,那天我在馆内一直鼓掌,此情此景,永远都会存在记忆里。

  改变

  如果没有那次捐款,我的人生或许将是另一条路。从北京回来后,我的心似乎就不在学习上了

  ……

  华西都市报:从北京回到家乡,你的知名度一下子上升了吧。

  颜海霞:的确,我记得下飞机的一刻,见到的除了父母还有我们县教育局的领导,他们一起来接我,有一个人还开玩笑地说邢芬19岁成名,而我比人家早,我15岁就成名了。

  华西都市报:之后再回到学校,生活和学习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颜海霞:从北京回来后已经开学很久了,也落下了很多课。我也不知道怎么了,在感受过那个氛围后,没法静下心学习。刚好一个张教练看我长得挺高,说要不去练习体育吧,那会儿我已经长到1米65了。我爸妈去学校看了下就同意了。所以从北京回去后,我没在学校待多长时间就去了南京水上运动学校,从1991年直到1994年毕业。

  华西都市报:小小年纪你就成为了公众人物被载入史册,向北京亚运会捐款这件事对你人生成长轨

  迹影响大吗?

  颜海霞:如果没有那次捐款,我的人生或许将是另一条路。从北京回来后,我的心似乎就不在学习上了,那时落下的功课也多,尽管也利用业余时间补课,但肯定不如其他同学的成绩好,再加上看到亚运会上那些夺金的运动员,我很羡慕,当时就想着自己也要走体育这条路,于是我就去了南京。

  华西都市报:去南京找寻你的体育梦想?

  颜海霞:是的,因为当时我在和江苏观摩团一起去北京的时候,南京水上运动学校的一个教练看我身体素质不错就对我说,如果将来想练体育就去找他,于是我就找他练赛艇去了。后来因为伤病我就没继续练下去,1994年我到了建阳镇的一个学校当老师,教的是体育和数学,现在我也在这个学校。

  华西都市报:现在你的家人是

  否因为你的经历都爱上了体育?

  颜海霞:有点这个原因吧,我爱人特别爱看足球,而我女儿相当喜欢羽毛球,反正一有大赛我们都会一起看。

  华西都市报:你女儿跟你当时年纪差不多,她知道你的故事吗?

  颜海霞:女儿今年上6年级,她知道我的一些事。但我不想让她这个年纪知道太多,有时候,女儿看到我收藏的一些物品也会问我:“妈妈,这是真的假的?”我就翻出一些老照片,说你看看照片,就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啦。我不希望在她这个年纪给她讲多少大道理,让她自己慢慢感受吧。

  华西都市报:现在上课时,是否会有意识地给学生讲一些亚运会的事?

  颜海霞:我是1994年成为一名教师的,现在教数学和体育,主要是带一二年级。碰到亚运会、奥运会比赛时,我就给孩子们讲一下这些比赛的由来、项目等。这些孩子都还小,对体育不了解,有时候他们也会问我:“老师,是亚运会大还是奥运会大?”我就笑着跟他们解释一下,总之跟孩子们在一起还是很幸福的。

  华西都市报:广州亚运会临近了,这时候采访你的人又多了,心态有变化吗?

  颜海霞:毕竟事情已经过了二十年了,如果说以前有些骄傲的话,现在随着年龄的增大,自己心态真的变得相当平和了。

  重访

  亚运捐款第一人

  颜海霞

  20年或者再早些前,你或许还只是个孩子,过年的时候,跪在长辈面前,数着1分、2分或者1角、2角的崭新的票子。20年过去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年均收入翻了10倍,这些毛票几乎都派不上用场了,除非你去停自行车。

  谁还能记着这些钱怎么用了?有一个人肯定记得——颜海霞,12岁的她向北京亚组委捐了1.6元,而正是这无数个1.6元,最终汇成了2.7亿元巨资,解了北京亚运会的燃眉之急。或许,这2.7亿不能与汶川大地震全国500多亿的捐款相比,但是就意义而言,我们更能体会到中国人民的淳朴。当时没有谁把捐款当成了一项指令,或者宣传策略,更没有今天彻查资金去向等种种曲折。

  再重头审视这微薄的1.6元,颜海霞的态度真切而自然——“那件事是一代人的心态,而我只是有幸成为了其中一员罢了。”

  背景链接

  1.6元北京亚运第一笔捐款

  1984年9月28日,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在汉城投票,北京获得1990年亚运会举办权。亚运会的举办掀起了特定时代下中国人的巨大热情,在亚组委的号召下,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慷慨解囊,全民筹资2.7亿元,这其中有1.6元钱是颜海霞捐的。

  1987年初,正上5年级的颜海霞通过青少年报了解到,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张百发四处演讲号召全国人民捐助亚运会。“那篇文章很小,位置也不太明显。”颜海霞对23年前的事记忆犹新,“当时没想那么多,在学校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我认为每个人都拿出一点钱,

  国家办亚运会就不用担心没有钱了。”第一次在邮局寄钱,颜海霞不知道该寄给谁,便在信封上写了“张百发叔叔收”,信封内是她省下的1.6元钱。信寄出去后,颜海霞便忘了此事,直到亚组委集资部的一封回信,打乱了她的生活,改变了她的人生。信内称张百发已收到捐款,并转交

  给了亚组委。信中还感谢了颜海霞,称这体现了新中国青少年崇高的精神风貌。这封信,颜海霞已找不到原件了,她说后来很多人借去了一些纪念品,时间一长都没有归还。

  1990年,颜海霞成为焦点,那一年,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发起了寻

  找亚运第一捐款人的活动,15岁的颜海霞被找到了。之后,颜海霞的人生发生了改变,她受邀前往北京观摩亚运会,并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接见,后者称其为亚运会开了个好头。之后,颜海霞观看了亚运会开幕式以及举重等项目的比赛。
(责任编辑:Gedicht)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