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指挥王建国和总裁判长李昕,是第二届青藏高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二总”。 “二总”都是头一次上高原。5天过去,王建国已是一脸的风霜之色,李昕看起来还没有被晒黑,“谁说的,我这脸给风吹得生疼呢”,李昕听后赶紧辩解。 上高原之前,看以前的资料,再听别人一渲染,“二总”的心里都有点发虚。于是,中国自行车队领队王建国每周必爬一次香山,在体院工作的李昕则是在单位跑步。刚到西宁,不知是准备工作累的,还是高原反应,两人都感气短。第一个赛段日月山,李昕呼吸困难;抵达帐房宾馆,王建国脑袋发昏。“现在已经好了,没问题”,两人异口同声。看起来,无论生理心理,“二总”都已抛开了高原反应。 5天三个赛段过去,王建国觉得组织工作整体不错,比如首次直升机航拍就是国内多日分段赛首次采用。不过也有值得总结的地方,“高原地广人稀,赛段往往没有什么观众,其实起终点应该设在比较繁华的城镇,对宣传也有好处。” 高原的天气变化无常,对自行车赛影响很大。王建国总结说:“气象应该有专人负责。九号从帐房宾馆到黑马河的比赛,上午下雨,比赛推迟到中午,结果中午雨更大。目前,第二天的比赛只能看当地的电视气象预报,这对组织工作有影响。还有,下雨天没有准备运动员防雨装备,也是个问题。” 担任过近三届全国公路自行车锦标赛总裁判长的李昕,也感到了高原比赛的独特之处。“横穿公路的牦牛群和羊群很多,好在运动员们处理得比较老练。平原比赛,如果运动员落后大团三公里就要收容,前几天的比赛,如果硬性执行这个规定,很多队员还没怎么爬山就要被收容,所以稍微放宽了一些。对于没有完成赛段的运动员,也只是处罚时间,而不像平时那样取消比赛资格,”李昕说。 让李昕感到麻烦的是,比赛中穿越队员的面包车有些干扰。他说:“干扰车辆也包括新闻车,记者们的工作我们理解,要解决这个矛盾,办法是采用摩托车拍摄。” 让“二总”最开心的莫过于欣赏高原的风光。“有时比赛中也不免被风景吸引,多看两眼,”李昕笑着说,“外国教练也时常夸赞美丽的风光。” 对摄影发烧友王建国来说,此行更是大展身手的好机会。王建国带了一个数码相机和一个传统相机,还有两个28到80和35到350的镜头,装备可谓精良。这几天,他已经在电脑里存了200多张照片。九号车队从黑马河到鸟岛宾馆的路上,众人都被青海湖迷人的风光吸引。王建国和李昕所在的1号裁判车和警车在前开路,开着开着,两人突然发现后面的车队竟无影无踪,原来大伙儿都停车拍照了。于是,王建国做了个顺水人情,宣布全队停车拍照。“其实,我俩停车的路段风景最好,”他们嘿嘿地笑着说。人民日报记者/薛原、新华社记者朱建军 (体育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