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王军刘江) 对北京来说,2001年堪称奥林匹克年。 在主办奥运会的梦想成为现实之后,这个城市持续增长的经济愈发一往无前。如何使这个好势头保持在理性而科学的发展轨道上,正是眼下决策者与学术界倾心关注的大课题。 空前发展良机已清晰可见 据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北京市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完成2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实现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高速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3000美元,标志着综合经济实力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估计到明年,这一良好的发展势态将得到更加强劲的支持。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日前披露了各部门潜心数月准备的“行动计划”的部分内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样一个时间表:从明年开始到2003年上半年,奥运会场馆建设将完成场馆业主和建筑设计方案的招投标;2003年下半年起到2006年底,各场馆陆续开工建设;2006年到奥运会前,各场馆建设基本竣工。 组委会还介绍说,2008年奥运会举办经费为16.25亿美元,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少量补贴外,80%以上的奥运会经费将通过奥运会的市场开发来实现。 一个空前、巨大的发展机遇已清晰可见。国家统计局估算,申奥成功将使北京GDP的增长每年增加2至4个百分点,并创造3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而中国入世也将使北京市的投资需求与供给明显增长。据北京市有关方面初步估算,在入世后的前3年,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将有2至3个百分点的增幅,拉动GDP增长1.5至2.5个百分点。 申奥成功与入世,不仅仅是北京,更是全民族的幸事。就拿奥运会来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申奥成功将使全国GDP的增长平均每年多增加0.3至0.4个百分点。而从国际经验上看,奥运会的举办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拉动是巨大的。据悉尼奥运会组委会透露,2000年奥运会的成功,对澳大利亚经济的促进作用将持续10年之久。 如何充分把握这个空前的历史性发展良机?北京市市长刘淇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号召: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 走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 面对北京巨大的发展机遇,经济界人士的响应格外热烈。 北京申奥成功后,即有开发商提出,北京高档住房的价格涨到每平方米2万元几乎不成问题。一时间,北京的宾馆饭店云集各路找项目的投资商…… 这一现象受到北京市政协委员的关注。最近,政协委员们提交一份报告,对一些房地产商炒作“奥运概念”,哄抬北京房价提出批评。 政协委员指出,申奥成功和入世后,一些房地产商借机抬高北京房价,虚拟成分非常多。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商品住宅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4771元,是全国平均价格的1倍多。北京的高房价,已成为制约住房市场扩容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在申办奥运会等诸多利好因素的拉动下,今年北京房地产市场之火越烧越旺。头3个季度,北京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55.5%,新开工商品房同比增长86.9%,完成开发土地面积同比增长2倍。 如此万马奔腾的建设气象,不禁让人联想起1992年北京市刚刚对外开放房地产市场时的情景―― 仅两年时间,北京市就批租土地280余幅,其面积相当于香港同期批租土地的26倍,新加坡24年批租土地总量的7倍。当时不断蹿升的北京市房价虽然很快达到香港、新加坡的水平,可是政府批租土地的财政收益却相形见绌。这一时期,北京市土地批租的合同金额为106亿元人民币,而香港政府仅批租1平方公里土地,就可获得近300亿元人民币的收益,新加坡也可获得100亿元人民币的收益。 1995年至1996年,北京市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低迷,追求速度的结果是连速度也失去了,人们才对市场经济的盲动性有了切身体会。 如何避免重走当年的老路?怎样走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北京市目前正按照国际惯例着手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其内容包括:实行土地供应的计划管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政府依照法律规定,运用市场机制,按照规划,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和征收等方式取得土地,直接或间接进行前期开发后储备,并以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按需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 这项改革的出台,可望结束土地分散供应与无序开发的现象,政府也可望借此把握住土地开发这个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使国民经济更加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申办奥运会的空前热情,已开始积淀成为决策者审时度势、统领全局的理性。 “心要热,头脑要冷静” 事实上,要举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北京还要许多工作要做,剩下的7年时间已显得相当紧促。 具有前瞻性的学术界为北京的前行方向小心翼翼地求证着。“面对申奥成功之后的大发展,我们心要热,头脑要冷静。”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对记者说,“一般来说,这些机遇是能够很好地促进首都建设的。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较完善的战略规划,反过来也会影响北京对这种优势的把握。” 吴良镛认为,奥运会只有16天,可由此而带动的经济发展却是长期的。因此,必须通盘考虑城市发展战略,调整那些不适应的部分。 通过申奥,社会已经形成共识――交通与环境问题,是北京目前面对的最大挑战。学术界开始把目光聚焦于北京城市的发展模式上:这个城市长期以来以旧城为中心进行建设,城市的许多现代化功能集中在明清旧城内发展。 “这样的发展模式加剧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矛盾,使城市的就业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区,导致进出城人口剧增,并加大了解决中心区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的困难。”北京市政府顾问刘小石评论说。 针对这样的问题,在吴良镛院士的主持下,由国内多学科100多位学者参与制定的“大北京规划”--“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前不久由建设部主持审定。 这项规划提出改变北京城市“单中心”发展模式,面向更加广阔的京、津、冀北,即“大北京”地区,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疏解大城市功能,调整产业布局,发展中等城市,增加城市密度,构建大北京地区组合城市;城市将沿区域交通轴,呈葡萄串式分布发展,相互以生态绿地连结;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敦、巴黎等国际城市纷纷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分别制定了大伦敦规划、大巴黎规划等,有机疏散了城市功能,实现了从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的转变,使城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吴良镛向记者介绍道。 “虽然我们比别人晚了许多年,但我们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好。”吴良镛对未来充满信心,“随着大北京规划的进一步实施,随着北京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我们不但能够奉献一届出色的奥运会,而且还能够为北京营造一个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发展空间,把大北京地区真正建设成为21世纪世界城市地区之一。”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