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前来莫斯科采访申奥的众多记者来说,这几天可谓赶上了干活的好日子。 每天晚上11时,夜幕才渐渐降临到这座偌大的城市,而它仅仅在这里逗留四个小时,凌晨3时便匆匆离去,接班上岗的又是不知疲倦的白昼。 不过,我们无法如白昼般不知疲倦,不是不想,而是如黄志红昨天在北京展台接受采访时所讲的,“现在,我们只有静静地等待”。 两天来,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任何有关此次会议的标志,而俄罗斯人似乎也并没有任何的改变。每次从酒店出来和门口难得的几部出租车“侃价”,总是与当地朋友所提供的价目相距甚远,可如果想另谋出路的话,在街上拦到“的士”的机会几乎为零,原因很简单———根本见不到顶着出租车标志的车辆。晚上,与两位当地华人吃饭时,就这一问题请教了他们,回答让我们大吃一惊。 “在莫斯科你不必想着伸手拦出租车,只管伸手拦车就行了。”原来,在莫斯科只要你在路边伸手拦车,很多车都会停下来,讲好目的地和价钱就上车,而这样不但价钱便宜,也方便许多。他们还并非开玩笑地补充了一句:“有时连救护车都会停下来拉你一程,收钱嘛!” 想不通,为什么此次会议组委会不能多安排一些挂有标志的出租车呢,哪怕临时也好。 想不通的还有我们所住的酒店———乌克兰饭店。在一张莫斯科地图上,它不叫“乌克兰饭店”,而叫“乌克兰旅社”。原来它是斯大林时代的产物,是著名的七座“婚礼蛋糕式”建筑之一。倒不是对这座建筑的悠久历史感到惊奇,奇怪的是这座在莫斯科属于四星级标准的酒店此次接待了众多记者和会议人员,竟然没有丝毫的改变,不但内里陈旧不堪,连表面也没有为此次会议做丝毫的功夫。只是从昨天下午开始,饭店门口多了很多身着迷彩服的身材魁梧的警察,一位当地的华人朋友告诉我们,这些人叫“阿芒”(音译),属于特种警察。保证治安而已。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样也好,大家都可以静静地多一分理性。特派记者王学忠郑迅(本报莫斯科专电)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