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在新世纪的第一次冲击,与其说是得到一位神奇教练的点拨,莫如说是在一位有争议的教练指挥下进行的。其实,真正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往往是与现状和按照“常识”推理相悖的,只是很多人还不习惯这样的思维方式。米卢在来到中国足坛一年多的时间里,屡有惊人之举,但是的确没有让人看到拯救中国足球的灵丹妙药。怪不得他,也怪不得提出置疑的好心人。中国足球几十年来的沉疴,屡战屡败的痛史,将圆梦的希望提升到空前的情急之中,聘请在世界大赛中屡战屡胜的博拉·米卢蒂诺维奇执教,几乎是最后一招。
要米卢来提高中国队的水平,还是要他来帮助中国足球走好冲击世界杯决赛圈的最后一步,是求助于他的执教能力,还是借用他的大赛经验,在关注中国足球的大范围群体中,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并没有达成共识。于是,人们的眼光不同,意见也不同,连中国足协内部也一直存在争而不鸣。
米卢的阅历、经验乃至业绩主要是率队打好世界杯赛,而非外围赛,更不是小组赛如何能将马尔代夫和柬埔寨队打得落花流水。五胜一平,提前完成任务,米卢神奇展现,令传媒一片溢美。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米卢此前一贯闪烁其辞的答记者问中,已经无数次表达了一名职业教练的足球理念和原则,譬如,“谁进第一个球并不重要,关键是谁能进更多的球”,“我喜欢比对手多进一个球的战术”,“对方有身高,有力量,难道我们就没有吗?我们要充分重视对手,但更要相信自己!”
或许正像中国人常说的艺高人胆大,米卢的用兵和战法时常被认为不是冒险,就是固执。米卢总是希望能有对方不熟悉的奇兵出现,这是不实际的。其实,中国人在自己最擅长的思想工作方面,也有许多应当向这位西方人学习之处,队伍的凝聚力如何,米卢比中国足协更关注,手腕也更见效。当米卢离开中国足坛的那一天,足球界是否仍然存在“没有谁能读得懂米卢这本书”的说法?在世界杯“入场券”之外,不能指望这位神奇教练主动留给中国足球更多的东西,这要靠中国足球自己去感悟。(汪大昭)
(体育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