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莫斯科时间今晚6时许,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一瞬间,所有华夏子孙兴奋难抑。 蓦然回首,我们难忘北京申奥代表团在这里度过的一个个日日夜夜。 莫斯科风云变幻 很多人不明白,国际奥委会这次为何要选择莫斯科召开112次全会?这里主要有萨马兰奇的因素。原来,1980年,当时担任西班牙驻苏联大使的萨马兰奇,就在那次的国际奥委会会议上当选为主席。由此,国际奥委会进入了一个新的萨马兰奇的时代。21年后,当萨马兰奇光荣退休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发祥地”———莫斯科。莫斯科对这次会议也很积极,因为他们正考虑申办2012年奥运会。 有一部电影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申奥决战前夜,莫斯科表面上看上去平静,但是,平静的河面下却有“激流”和“险滩”。一方面,对手咄咄逼人,他们在作最后一搏。多伦多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后,不断在宣传上“打擦边球”。多伦多的运动员也在新闻中心到处游弋,向记者发动宣传攻势。 法国总统希拉克刚走,巴黎就组织了一个由总理若斯潘率领的庞大的代表团开赴莫斯科。世界足球先生齐达内和一群法国的文化名人都加盟了这个代表团。 山雨欲来风满楼,决战前的莫斯科风云变幻,时时考验着北京申奥代表团的神经。 蛰伏是为了奋起 每临大事有静气。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北京奥申委审时度势,平心静气地应对。 经过了8年的等待,北京的“底气”更足了。8年里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世界瞩目,中国体育在悉尼奥运赛场的崛起也为北京申奥做了“活广告”。而且,从国际奥委会的评估报告和国际舆论看,形势对北京也非常有利。在国际奥委会的评估报告中,除了声明北京和巴黎、多伦多一样具备举办奥运会的技术条件,还特别补充了一句:北京申奥成功,可以给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丰富的遗产。 7月8日,国家体育总局党委书记、北京奥申委副主席李志坚说:“沉默是金。为了这次申办,我们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运用了中国的、外国的、甚至是古代文化的智慧。里面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清。我们现在应该比对手低调,我们不要再造势了,因为我们比对手的准备更充分。” 7月11日,英国路透社在一篇报道中说:“北京充满信心又平静祥和”。 此前,有外电别有用心地称,在过去的至少6次奥运会的申办中,最后关头都曾出现最热门的城市遭淘汰的事情。其中包括1993年的北京申奥,以及1997年的冬奥运申办中,投票前最热门的瑞士伯尔尼最后时刻被都灵击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处。在决战前让人难熬的日子里,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始终坚持在国际奥委会安排的各项活动中不刺激对手,低调行事。 低调并非无所作为 当然,低调并不是无所作为。在北京申奥代表团出发前,中央领导人就指示代表团:不提志在必得,但要积极争取。 如何为北京争取到一个最有利的投票环境?莫斯科的日日夜夜,代表团每天精心策划,破解各种复杂的难题。代表团指挥部驻地莫斯科金环饭店内,刘淇、袁伟民等主要领导经常要商讨到凌晨2点才回各自房间休息。 参加陈述的同志更加辛苦。到达莫斯科后,他们合练超过了4次。一次合练,常常四五个小时。很多时候连午饭也忘了吃。 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国际奥委会组织的一些接待记者和委员的宣传活动中,北京也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发动起猛烈攻势。7月11日,北京奥申委的展台前来了“二高一大”的三位运动员。“二高”是郎平和王治郅,“一大”是铅球运动员黄志红。他们的出现立即引起了轰动。各国记者围绕他们争相采访,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甚至挤到了多伦多和巴黎的展台前。北京的人气太旺了,弄得为多伦多做宣传的运动员不好意思地说:“你们也给我们留点地方吧。” 采访这次申办的中国记者也积极行动,把自己获得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传达给代表团团部。莫斯科华人也团结起来,从后勤等方面支持代表团…… 申奥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当今天下午北京奥申委的8位陈述人走进会场,走进决赛的赛场时,每个人都显得胸有成竹……(本报莫斯科7月13日电) (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