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年报08月10日讯上星期,中国队在上海意外不敌朝鲜队,足协副主席阎世铎专程赶到上海督军,还请徐寅生为即将出征十强赛的国脚们打气。由这场动员会,引出了这个亘古的话题—— 中国足球的会,就如猫狗的大战——足协要保密,记者要独家,没完没了,没头没脑,没有赢家,天荒地老。 中国足球背负的历史太过沉重,所以它无法面对现实;中国足球面对着太多的方位,所以它失去了方位;中国足球要干的事情太多,所以它有时无从做起。于是中国足球便选择了开会,将会开到地老天荒。在此,不妨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近年来的最重要的一系列足球工作会议。 ●1992年6月红山口会议 ——中国足球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会议 此次会议提出中国足球需要改革也必须改革,要敢于打破束缚自己的条条框框,要搞职业化足球,从而揭开了中国足球改革的序幕。 意义:聘请了中国国家队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外籍教练施拉普纳,并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全体代表在红山口礼堂邀请施拉普纳讲课,国家体委主任还坐在第一排,他一边记录一边就德国足球职业化的问题向施拉普纳先生提问。 ●1993年10月棒槌岛会议 ——中国职业联赛的前哨战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国足球要深入改革,深入整顿”,并制定了“中国足球俱乐部章程”、“中国足协竞赛管理规定”、“中国足球职业、半职业运动员工作合同”等对第二年的职业联赛有着重大影响的条文。 意义:提出了著名的“中国足球事业十年发展规划(1993-2002)”,明确指出中国足球队在10年之内要进入奥运会决赛圈前8名,世界杯决赛圈前16名,从而成为笑柄和中国泡沫足球的代名词(但在神奇米卢的带领下,这个十年规划有望在明年的世界杯上实现)。 ●1994年11月成都会议 ——球员可以转会了 意义:球员转会制度出台,这点是值得肯定的,可笑的是为了防止在转会中的漫天要价,中国足协制定相应基数以确定球员的基本身价:当年的收入乘上转会系数。 ●1995年12月上海会议 ——足球由此引入了法制观念 在这次会议中专门提出“足球要有法制观念”。如今几年过去了,“司法介入”对于中国足球来说还只是一纸空文,于是有了这么多的“冤假错案”。 意义:此前十冠王辽宁队的降组,各界媒体关于扩军问题呼声极高,因此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是否扩军”。可惜议而不决,扩军的命运可想而知。 ●1997年11月大连金州记者招待会 ——97十强赛总结会 由于十强赛,1997年的足球工作会议没有举行,在11月份的金州召开了一次记者招待会。 意义:当时的国家体委宣传司司长何慧娴作了一篇很有名的讲话,在其中将中国足球队定位于亚洲的二流球队。 ●1999年3月青岛会议 ——“最务虚”的一次会议 会上,王俊生既讲成绩,又讲不足,洋洋洒洒滴水不漏,却没有任何实际性问题。 意义:由于在98年末的重庆隆鑫与沈阳海狮的那场比赛造成的影响实在太大,王俊生在表了一通决心之后,以虚怀若谷的心态请新闻界“笔下留人”,大讲“一家人”,而没有提出更多的可操作性措施,后来中国足球专门为此制造一个名词——“消极比赛”。 ●2001年1月深圳 ——又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会议 阎世铎雄心勃勃,要让中国足球在他手上创世纪。 意义:A、提出树立“人民足球”的概念,称“足球事业是人民的事业”。B、把2001年作为中国足球“调整、建设和管理年”,而提出对赛制的调整。C、提出从2002年开始不准外籍教练员自带外籍教练班子,其目的是为中方教练员学习创造条件。 文/李志刚 (四川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