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程瑛)“回想一个星期前的那个晚上,那种激情和兴奋到今天还很难冷却。”来自台北的女孩林怡君,谈起七月十三日的申奥之夜,依然心绪难平。 那天傍晚,看过电视转播的北京代表团的陈述,林怡君就迫不及待地和几个北京的好朋友赶到工人体育场附近一家叫“上下线”的酒吧,“这是早有‘预谋’的,因为那家酒吧很宽敞,而且还有大屏幕。”她说,“我们还带上了一大瓶香槟,也是早就准备好的,大家都相信北京一定会胜出。” 六年前来到北京的林怡君,先是在一所大学攻读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学位,毕业后就留了下来,和几个朋友办了一间文化工作室,从事与两岸文化交流有关的事务。“我已经喜欢上了北京这个城市,这些年北京的巨大变化大家都看得见,申奥成功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听林怡君从容老练的口吻,俨然已经是个“老北京”了。 那天晚上八点多,匆匆忙忙赶到“上下线”,林怡君和她的朋友们却傻眼了,“里面全是人,几乎没有位子。”勉强在离大屏幕较远的角落里安顿下来,就开始等待最后的关键时刻。“萨马兰奇念出‘北京’两个字的时候,我们几乎没有听清,前面的人已经一边欢呼一边站了起来。”没有占到好位子的遗憾,早已被北京获胜的巨大喜悦冲淡。那一刻,留在林怡君脑海里的,是震耳的欢呼声、狂喜的笑脸和四处喷溅的金色香槟。 “然后,我随着人们涌出酒吧,走到大街上。大家似乎都是凭着直觉,觉得应该去长安街,应该去天安门广场。”林怡君一边说一边忍俊不禁,“我们上了一辆出租车,不知为什么,那时每个人都在狂拨电话,大声地说着彼此都知道的那个好消息,没有谁想到要跟出租车司机说去哪里,而那位师傅却毫不犹豫地驶向天安门的方向。” 沿途所见的一切,林怡君记忆犹新:路边的行人越聚越多,向车上的人们挥手,好象在夹道欢迎;路上的车子都大声地鸣笛,人们尽管素不相识,却都笑着打招呼。不少人探出车窗,没有旗子就挥舞起衣服、手帕,“我好象从没见过那么多的笑脸。” 深夜十一点多,林怡君和朋友下车走在长安街上。“每个人都匆匆往天安门广场走,像是怕错过了什么。很多人手里拿着申奥小旗或是色彩鲜艳的报纸号外。几个看上去刚下火车的外地人,也背着大包小包兴高采烈地往前走。一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经过我身边,我听见他打着手机大声说:我去狂欢了!” “那真是个令人激动的不眠之夜。”林怡君说,“凌晨时分我回到家,下车时,旁边一辆出租车上的一对年轻男女还拿着印有醒目的‘北京赢了’的报纸,微笑着向我挥动呢。” 林怡君在申奥之夜前刚刚去过一趟上海。近年来台湾兴起了“上海热”,她的工作室正在筹划一些介绍上海的书籍。“申奥成功了,北京必然会成为台湾人瞩目的焦点,我们已经在考虑怎样把北京的方方面面介绍到岛内去。北京有那么多精彩丰富的侧面,我想以后应该有很多事情要做。”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