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新 目前国家队正处于过渡期,即结束体能储备转向调整恢复的时期。俗话说秋慢加衣,春慢减衣,这一过渡期同样是大赛前必须重视的阶段,合理的过渡将更大限度地发挥体能储备的作用,并能有效缓解有可能出现的“大量后遗症”。暂代米卢之职的沈祥福表示,国家队对此有充分认识。 身体反应同期不同步 每个队员的身体条件不一样,但训练却不可能针对每个队员作出不同的安排。这是所有集体项目准备期最难解决的问题。 曾有专业人士介绍,高原训练的最大难关也就在于个体反应不一致。高原为体能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天然辅助条件,这种超负荷训练方式的目的是为整个赛季进行体能储备,因此具体的量和时间的安排相当重要,不够量很难刺激球员在相对的长时间里保持较好状态,超量则可能造成整个赛季里的身体隐患。这个尺度本身已经很难把握,尺度只能是个大致标准,所以条件不同的球员不适应这个尺度就可能出现问题。这就像有些球员可以“每天一个一万米”,但这却可以轻易废了郝海东。 大赛准备期只是针对一次赛事而言,其难度会比针对整个赛季的集训自然小得多,但同样不能忽视。从昆明开始直到现在,国家队一直处在相对大量的体能储备期,甚至没有一整天用于身体恢复,按米卢的想法,本周四开始减量过渡,在他回国后的20日左右才真正结束体能储备。但据记者了解,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球员感到很难再超负荷运转,“够了,现在肌肉都已经僵硬了。”不少球员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他们担心还不减量,十强赛上身体很难到达最佳状态。 更大的疑问在于,如果因此出现了真正的伤病怎么办? 渴望“撑”进大名单 持续到现在的感冒可能是个很好的证明,“流感”反映出来的是球员对突变天气的抵抗能力不同,但根本上仍然是对训练的反应不同。虽然一些国内教练认为这段时间的感冒不足虑,但病毒也许只是个信号,积累下来的疲劳很可能接下来将引发球员在训练中受伤,比如肌肉僵硬导致拉伤现象。从“积劳成疾”到“积劳成伤”,从而使调整期变成“养伤期”,就会给十强赛埋下祸根。 沈祥福并不回避这个问题,他认为目前球队只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训练的阶段划分,并尽可能地注意到个体的不同反应,因为肌肉类型的不同决定了球员身体承受能力不同,但是要完全考虑到每个个体却有很大的难度。 最明显的是目前国家队有些球员在咬牙硬撑。某些球员私下曾对记者表示:“实在太累了”。“但现在每个人都很努力,谁敢在这时候提出减量呢?”不难理解,某些球员“不敢提”并不是怕人笑话,而是因为这是确定主力位置的关键时期。米卢迟迟不定名单,一度被认为是营造一种竞争气氛的有效手段,队内人士也表示,现在是国家队的一个最佳时期,球员对待训练的认真态度是以前很少见的。 对一些“边缘球员”来说,这时示弱就等于放弃,区楚良说,存在就是机会,“哪怕左关节韧带将来会影响终身,现在也必须出现在训练的人群中”。 顶住就是机会,前所未有的出线机会使国脚们对进入大名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渴望。但谁知道“讳疾忌医”会带来什么问题呢?郝海东只是个特例,在上海时下雨他可以不出现在场上,觉得累了就歇歇,每个队员都能感觉自己的身体情况,但有几人有他这样的资历? 防减员实施“逼供” 意识到这方面问题后,国家队逐渐开始对一些有特殊情况的球员放宽政策。近日几次训练都相继有人缺席。据了解,一些球员不过是告诉教练“身体不太舒服”或“有点感冒”,便获准休息。对于一些伤病刚好的球员教练往往会特意让他少练一点,同时也注意让一些体能较差的球员多些休息机会。沈祥福介绍说,像马明宇这类年龄较大的球员,会有意识地让他们少跑几组。 但是这种判断多少有些下意识,队内就此也专门确定了一些预防“硬撑”的措施。首先当然是开展“思想工作”,细致询问队员的身体反应,这项工作大概有点“逼供”的意思,“你说,到底行不行,不行别挺着”;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让队医“望闻问切”,每天训练结束后球员都要轮番接受队医的放松按摩,在这种情况下,队医也会刻意检查球员的肌肉硬度,如果感觉某些球员的肌肉过于僵硬便会让他多一些放松调整。 关注状态首先关注身体,随着十强赛的日益临近,这将成为国家队越来越重要的一项工作。 (足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