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练还是沈祥福,队员还是那一批脸上洋溢着微笑的小伙子,变的似乎只是一个称号———从“国青队”变成了“国奥队”。但从这短短的三天集训来看,这支队伍改变的不只是称号,而是在酝酿一种脱胎换骨的变化。 一是选人观念在变。翻开新一届国奥队的花名册,最高的队员是来自大连的杨琳,比1.92米的安琦还要高一厘米,最矮的队员是来自广东的吴坪枫,只有1.62米。为什么会这样呢?沈祥福回答:“我们需要各种类型的球员以满足各个位置的需要,有的个头高打中后卫,有的速度快打边锋,关键是要有特长。我不管他来自甲A或甲B,名气大还是名气小。”很显然,国奥队的选人观念在改变,现在注重的是从实际出发。 二是打法在变。三天训练,主要的内容是传切配合。两人对传、三人互传、七人的短传配合,沈祥福不断要求队员们多传球,一脚出球,甚至每个传球角度和传球位置都要“细抠”。世青赛上后卫一脚长传、曲波拼命狂奔的镜头或许将成为历史,讲究配合和整体将是这一届国奥队的主要特点。 三是战术在变。361阵型的防守反击一度成为国青队的代名词,沈祥福自己也曾被戴上“思想保守”的帽子,但这一切如今正悄悄地在改变。沈祥福明显加强了球队的进攻,在训练中不断演练边路传中、中路包抄的进攻手段,前场任意球战术也详细布置。沈祥福说:“进攻是球队获胜的必要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防守。” 从国青到国奥,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或者年龄上的增长,而是确实要发生一些质的变化。或许这变化从这次短短的集训中还很难全部体现出来,但我们已从中看出一些可喜的征兆。 本报记者张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