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筒型培养体系演绎表面繁荣 中国冰雪运动是在50年代随着共和国的建立而发端的,与其它所有非足球体育项目一样,在80年代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阶段。1980年,中国运动员参加了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尽管在大多数单项上,中国往往是倒数第一、第二的成绩,不过,冰雪项目的“金字塔型”培养体系已初步建立。当时,冬季项目的全国比赛,往往有十几个省市参加,除东北三省外,新疆、北京、八一也有自己的队伍。但20年后,虽然中国在冬奥会上史无前例地夺取了一枚金牌,但冰雪项目的基础却持续萎缩。据称,目前,中国从事冰雪项目的专业运动员只有1000多人,其中花样滑冰只有几十人,自由式滑雪只有41人,冬季两项只有八一一个队50名运动员,曾经最为火爆的男子冰球全国仅剩四支队伍,而女子冰球全国仅余哈尔滨队一支专业队,连平时的对抗赛都打不起来…… 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项目也无一例外地受着锦标主义的影响。据称,申雪/赵宏博的两套服装价值达22万美元,而冬季项目中心为大杨扬夺金设下了百万元人民币的重奖。我们像许多濒临灭亡的项目一样,将有限的资金投向了最重要的运动员,却让多数后备力量无声无息地自生自灭。 全运战略挤掉冬奥备战 其实,即使按照目前的后备力量,中国的冰雪项目实力也不至于沦落到这一地步,因为举国体制往往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力量,但是,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却在其中起了很不好的作用。在中国开展冬季项目比较好的东北三省中,冬季项目是他们夺取全运全金牌的重要砝码。吉林之所以在全运会正式开幕前,就以超过10枚金牌列奖牌榜前列,不能不拜冬季项目所赐。但是,全运会,亚运会……过长的备战时间和精力使得中国运动员在冬奥会前已是身心俱疲,所有的大型比赛一个都不能放弃,最终只能导致失利。 在速滑比赛中名落孙山的我国选手王曼利的教练梁晓萍对记者说,全运会的存在使得运动员必须在一两年内出现多个运动高峰,显然从运动生理学来看,这是不现实的,但中国国情却硬逼着运动员和教练员去做违背体育科学的事。 职业化改革在夹缝中生存 中国冰雪运动存在的许多无奈使得优秀教练纷纷外流,如花样滑冰,中国在这一项目上的优秀教练几乎走光了,而申雪/赵宏博的教练姚滨在自己的队员退役后也会选择离开;队员也是如此,许多优秀的苗子在成才前就由于训练不科学和缺乏经费而归于平庸。对于这些问题,冬季中心曾希望靠大范围地实行职业化来扭转这一局面,但是时至今日,中国冰雪运动的职业化进程并不顺利。 如冰球作为一项观赏性强的冰上运动,被首先推上了“职业化改革”的道路,四支仅存的队伍纷纷改头换面,有的队伍还引进了外援,然而,水平的参差不齐使得几乎所有比赛都成了一边倒。况且由于队伍太少,比赛也缺乏新鲜感,更重要的是,希望由职业化而带来实力的上升和收入的提高并没有成为现实。在男子冰球陷入沉寂之后,职业化就成了畏途再没人敢提起。而对中国冰雪运动来说,冬奥会的金牌却不应该成为终点,中国冰雪人仍然需要在不断地萎缩与失落中寻找自己的路。本报记者李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