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十强赛而被冷落的联赛刚刚在中国足坛闹起一股热乎劲,但是近乎苟延残喘的联赛不得不再次被中途打断。在余下的几轮联赛当中,不论是拼搏的球员还是组织者,都已经陷入了相当疲惫的境地。如此尴尬开始的联赛,又如何在这种尴尬的气氛中收场呢? 饱受“折磨”国脚一蹶不振 十强赛过后,作为中国足球历史功臣的众多国脚们普遍陷入了世界杯综合症的苦恼之中。经过了强大压力、紧张节奏和过度兴奋之后,国脚们很难在随之而来的甲A联赛中展示出自己的真正实力。三轮联赛中,除了郝海东、李霄鹏、曲波等少数国脚一如既往地发挥出色外,其余众人已经变得碌碌无为了。 从12轮不败到5连败,上海申花已经失去了往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在被老对手大连实德超越后,他们并没有守住多年来始终占据的榜眼位置,眼看着深圳科健窃笑着从身旁走过。无论是申花将士还是上海媒介,都对申花的迅速凋零迷惑不解,同样是申思、祁宏和吴承瑛,同样是三军用命,但就是无法寻找到联赛前两个循环时的感觉。 能够对队伍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只有郝海东和李霄鹏两人。郝海东在十强赛后的比赛中依然神勇,正是他的锐利无比的攻击和匠心独具的传球,才让实德在夺冠的道路上走得异常稳健。李霄鹏十强赛上的一鸣惊人,完全激活了他的能量,随着国家队中主力位置的确定,李霄鹏的信心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三轮联赛中,他屡有斩获。特别是在第20轮联赛中,一记漂亮的门前劲射,一记精彩的任意球,李霄鹏一个人就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国脚们应该是中国球员的榜样,应该是队伍的核心,我们希望国脚们能够迅速走出十强赛的光环,重新回归联赛,为正在被人们渐渐抛弃的联赛注入活力。 “刀砍斧劈”联赛七零八落 对一支不太成熟的球队来说,连续的比赛促使其强化战术思想,锻炼球员控制比赛的能力,而单靠闭门造车式的封闭训练是根本无法提高球队整体的技战术水平。中国足球在十强赛之后似乎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但是我们的联赛在无数次被中断之后,无法带动整个职业足球技术水平的前进。尽管在长时间的训练当中一些球队积累了足够多的战术储备,但是这种储备向现实转化的过程必须通过高强度比赛这个催化剂来完成。可惜的是,我们的联赛在利益和锦标的冲撞下失去了平衡。既然比赛的连续性无法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年的联赛质量恐怕有所下降。 冰天雪地比赛质量堪忧 联赛进行到了11月,中国足球特有的地域性明显地影响到了联赛的正常开展。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体育比赛的竞技意义已经将被削弱或抹杀。在这种条件下,足球比赛这种受场地和天气条件限制比较大的运动项目根本无法保证其质量。对足球队伍来说,一旦比赛质量无法保证,球队的战术质量必然也随之下降。在甲A队伍当中,北方球队不占少数。而九运会结束之后,联赛将在11月25日开战。进入12月份前后,北方的气温已经很不适宜足球比赛了。为了避免很容易出现的伤病,俱乐部和球员们必然在比赛中有所保留。而天气又将影响球员们在球场上的正常发挥。如果北方球队的主场出现大规模降雨或降雪,球队在球场上将承受到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在硬件设施无法达到适应冬季比赛的情况下,联赛在这个时候开展已经彻底失去了意义。(首席记者刘志向 记者李海) (辽沈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