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华报道】 北京时间9月14日凌晨,中国女排以1比3不敌老对手俄罗斯队,以第4名的成绩结束了自己在德国的世锦赛之旅。虽然中国女排最终完成了跻身前4名的既定目标,但是对于原本就雄心壮志冲着冠军的中国女排来说,这样的成绩无疑是令人失望的。虽然成绩不能说明一切,但是在兵败德意志的时候,一直在国人心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中国女排确实应该认真地总结和反思。七问陈忠和,但愿我们的疑问可以对中国女排的复兴有所帮助。 谁是女排新核心? 《德意志日报》记者莫克迪尔问陈忠和,中国女排的核心人物是谁?陈忠和无言以对。陈忠和只能沉默,因为他心中的确没有理想答案。 二传手冯琨?不是!不可否认冯琨是中国女排近年来身体条件“最国际化”的二传好苗子,二次球是冯琨的强项,但衡量一个二传优劣的标准更多的是看她组织进攻时造成对方“空网”或“单拦”的成功率。但国际排联的技术统计表明,冯琨在组织进攻中特别是在与意大利、俄罗斯两大强队的交锋中)遭遇到对方“双拦”甚至“三拦”的几率达到50%以上,对于二传手而言,这是一个恐怖的数据,隐蔽性极低的传球,直接破坏了中国队进攻的威力。冯琨的另一个致命伤就是重压之下缺乏自信,在与意大利比赛的第四局,正是她在几个关键球的处理中过于保守地、机械性地通通交给四号位强攻,丧失了扭转败局的最好机会。 副攻手赵蕊蕊?也不是!虽然她拥有1.96米的骄人身高,但网前快攻缺乏线路变化和拦网判断取位能力的欠缺,令她关键时刻很容易被对手盯死,难以担负起扭转攻防大局的重任。主攻手杨昊?也不是!这个在国内强攻最具力度被誉为“郎平第二”的新锐,一到了大赛,缺乏自信和状态不稳定的弱点就暴露无遗,全无“铁榔头”当年一锤定音的领军风范。 一支没有核心人物的球队,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再强大的外表往往一到关键时刻却不堪一击。为新女排尽快确立一个“主心骨”,这是2004雅典奥运会之前陈忠和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 “快速多变”到哪儿去了? “快速多变”,历来是中国女排鏖战世界列强的铩手锏。但本次大赛中国队无论如 何也“快”不起来(这一点韩国人的表现让我们相形见绌),比赛是训练的一面镜子,这一定与陈忠和的赛前训练不力有关。排球快速的标准有三个:移动速度快、反应速度快、动作速度快。但这三方面中国女排都难如人意,所谓的“高大化”让本届中国女排更像是一支笨头笨脑的欧洲队,中国队在网前并不缺乏身高,但为什么中国队传统的拦网优势发挥不出来?就是网前反应慢、移动慢,特别是在快攻有些“亚洲化”的意大利队面前,我们的防守总是慢半拍,与意大利一战,对手3号托古特在6号位十余次后排攻无一失手,这与中国队无法在第一时间快速形成三人拦网直接相关。而动作速度慢的软肋也直接导致了我们传统的快速反击打不起来,一次次很好的反击机会,都因最后扣击绵软无力变成了送给对手的“菜球”而前功尽弃。快球快不起来,反击又打不死,主动得分能力的明显退步,让新女排逃不出在强手面前被动挨打的局面。 为什么风格“四不像”? 在先天条件上被认为是“黄金一代”的新女排,在很多圈内人眼中却是最丧失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的一届。德国《图片报》把中国女排称为“亚洲的欧洲队”,同时也指出“很难评判这样一支风格游弋的、特点完全不同以往的中国队的这一转变是好是坏”。的确,论小快灵,我们不及韩国队;论力量,我们不及俄罗斯;论打法先进,我们不及意大利;论意志力,我们不及巴西。中国女排在本届大赛国际排联技战术统计册上的全面平庸就是最好的证明。陈忠和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全面化”的建队理念,但“全面化”不是“中庸化”,丢弃了快速多变的特长盲目求高求大,很容易走入“四不像”的风格误区。 为什么“重炮”双双哑火? 我们一直以为本届中国女排最大的看点就是多了两门“重炮”。张静在国内联赛中无人可挡,杨昊在大奖赛上风光无限。但没想到一到了世锦赛,两门“重炮”都哑了火。有人把二人戏称为“弱队杀手”,看来不无道理。陈忠和将二人表现失常归咎于心理素质太差、缺乏大赛经验,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与教练的状态调节和临场安排难脱干系。在与意大利的比赛中,杨昊越打越没有信心,但教练却始终赶鸭子上架。而对于张静的任用,更是冷热无常,几次都是一换上场就丢分。以往中国队主攻手的搭配基本都是“一强一巧”,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铁榔头”郎平与“怪球手”张蓉芳的组合,缺乏攻手组合上的变化与调剂,陈忠和在用人上既保守又失策。在与意大利队一战的整场比赛中,中国队4号位强攻下球次数不超过5次,不知道陈忠和对此作何解释? 为什么战术一成不变? 论实力,中国女排还远未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火候,但不管是打巴西、意大利还是俄罗斯,陈忠和的技战术安排基本上都是“一条路走到黑”,三场比赛几乎看不到任何有针对性的临场变化。而在半决赛美国队对俄罗斯队的比赛中,实力稍逊一筹的美国队正是以发球策略和攻防轮次上极具针对性的变化巧胜对手。反观陈忠和在最后两场比赛中的临场换人和指挥,基本上可说是形同虚设。比如对意大利一战,第一局中国队拦网未得一分;第二局中国队的失误就送给对方9分,第四局中国队发球失误达5次;全场比赛,仅仅3号托古特的强攻,中国队就始终束手无策,如果陈忠和当时在战术安排上加以变通,情况至少可以有所控制。年轻的中国女排需要主见,但陈忠和有吗? 为什么没有“新招”? 陈忠和并没有给中国女排带来新东西,我们可以从意大利女排的身上发现这一反差。我国最先提出了“三跳”概念(跳发球、跳传球、后排攻),但本次大赛,“三跳”的应 用却在意大利队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代表女排“男子化”先进打法的后排攻技术,一流强队中几乎只有中国女排“拿不出手”。以“平面攻”挑战“立体攻”,中国队与世界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作为“少壮派”教练的代表,陈忠和拿什么去赌中国队的明天? 不自信难道只是因为年轻? 队伍太年轻,几乎成了陈忠和每次输球后的口头禅。年轻是理由,但不是借口。俄罗斯队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球员多达6名,巴西、美国也都有5名以上1980年后出生的队员,中国队并不比别人“年轻”多少,但球队在场上所表现出的状态起伏、情绪波动,在与强队和弱队的比赛中却反差最为明显。更重要的是,中国队在本次比赛中(特别是在与强队的交手中)自信心明显大不如前。在与俄罗斯比赛的第四局,一度落后10分左右的中国队甚至出现了“丢盔弃甲”的窘迫局面,而这在以前的大赛中几乎是从未有过的。陈忠和言谈间把年轻与不自信划上了等号,这是一种危险的判断。自信心的建立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一个没有个性的教练员是带不出一支自信的球队的,恐怕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