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磊 小小的一册,大大的一步。从2001-2002年中国男篮甲A联赛《竞赛手册》这本小小的册子里,可以看出中国篮球正在朝着职业化迈出了大大的一步。 《竞赛指南》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每年都出,年年都有变化。但今年的变化有点突然,让人觉得篮管中心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越来越有人情味了。新的《竞赛指南》最大的变化就是将CBA联赛更大力度地推向球迷,推向市场。 这本小册子的最后一个附件,即附件第十二,专门对联赛的赛场包装计划做了规定。这是CBA联赛第一个成文的如何宣传自己的规定,内容包括场地布置、赛场气氛营造、队服、舞台灯光、音响设备等。其中对赛场的颜色搭配,如何渲染气氛,增加比赛间的小游戏,运动员入场的方式等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比如在赛场气氛营造方面,就建议在介绍队员时加上“MVP(最佳球员)”、“得分王”等词语,现场的解说一定要有“较强的鼓动能力”,各俱乐部可以根据自己的队标的特点制作“虎啸”、“火箭发射”等模拟声音。 在宣传方面也变得灵活了很多,也规范了很多,给了新闻媒体更多的服务,体现出赛场为媒体服务的精神。比如赛场中有明确的记者区划分,哪里是文字记者,哪里是摄影记者,哪里摆转播机位等都有示意图。另外还规定,赛后立即接受当地主播电视台对指定教练或是运动员的5分钟的专访,在比赛前一天和当天上午训练之后,各队在球场接受15分钟的记者采访。这些安排既规范了球队接受采访的标准,也约束了记者的行为,可谓是一举两得。 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很多专业人士都在积极呼吁CBA的比赛能够更加职业化,CBA的宣传能够更加专业化,CBA的发展目标能够更加明确化,现在终于有了一定的改进。更多地面向观众,面向媒体,CBA的运作才能更符合国际标准,更符合市场规律。 (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