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有一篇根据个人描述撰写的报道说,28岁的英国医生埃利克斯-莱姆斯登在女友的陪伴下,用9小时51分钟横渡英吉利海峡成功。你有什么看法? 王振民:回国后,横渡活动组委会曾多次按照那篇报道中所提供的电子信箱地址联系,但始终没能收到对方的答复。后来,我们与英国渡海协会秘书长邓肯取得了联系,询问此事,他在回信中证实:7月29日,经英国渡海协会登记和认证的只有中国人张健和美国人Chris Derks横渡成功,没有英国人。这不仅使我们想起了在横渡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在1927年,一位英国女士曾谎称成功横渡过英吉利海峡。当时,英国的一家报纸拿出1000英镑作为奖金要送给她,可是那位女士最终不敢露面去领取奖金,她害怕谎言被人揭穿,触犯法律而坐牢。至于英国医生埃利克斯-莱姆斯登的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不好妄加猜测。 游泳是个群众性的活动项目。横渡英吉利海峡谁都可以参加,但并不是谁都敢于参加、谁都游得了。这是常识。在英国渡海协会成立的八十多年间,有6000多人横渡,成功的只有800多人。最近我们得到消息,8月11日,有一外国人,是铁人三项爱好者,在横渡英吉利海峡时失踪了,因为那里水势条件复杂、水温低。 张健的这次横渡,是中国人第一次只身横渡并取得成功的。这个“第一次”是实实在在的,可喜可贺。一家媒体说:“种种‘首次’和‘第一’一时间层出不穷。是不是每一次的‘创举’都具有意义?”我认为,凡属于“创举”而且又是“第一次”,当然都有意义。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制造的飞机,第一次试验成功原子弹,中国女排第一次取得世界冠军,这都有意义。张健历经艰险创造的这个“第一”,也是有意义的。 记者:有人觉得对此次横渡有点大惊小怪,不知你有什么想法? 张健:回到国内之后,我确实看到几篇莫名其妙的报道。认为支持此次活动的媒体是在“炒作”,违背了“新闻行规”。真正做事的人让人讽刺挖苦,而没有做事的人在那里挑毛病,我心里不好受。我认为,体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这次京报集团出资支持我横渡,可以说是对体育运动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也为今后媒体与体育更好地结合,起了示范作用。 有人认为,横渡英吉利海峡成功的已有800多人,因此我们的成功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而100多年来,外国人从没有为此事这样报道过,中国人这样报道恐怕是小题大做。如果说外国人做过的事,似乎我们没有再做的意义,外国人没有做过的事,我们也没有做的意义,我不知道,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听说,中央电视台的转播收视率还是挺高的,我想对于电视台来说,收视率的高低恐怕应该是最能衡量有无意义的根据。就我看来,媒体对我的支持、群众亲临英国为我加油,都表明祖国对我的关心,社会对体育事业的热情。这是国外一些运动员日夜企盼而不可得到的。 在横渡成功后,我感触最深的是上了中央电视台租用的大船之后,在船的主桅杆上高高升起了五星红旗,船上的所有中国人一起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英国船长以及船上所有的英国工作人员都鼓掌相庆,这时我体会到的是做一名中国人的自豪。如果不是祖国的强大,经济的繁荣,如果不是京报集团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支持,不会有这一切,我想这绝对不是新闻能够炒作出来的。 记者:有人说主办单位是在“炒作”,违背了“新闻行规”。王振民同志是新闻界资深记者,又是张健横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请谈谈你的看法。 王振民:在首都的各大媒体中,《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三报日发行量150多万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栏目。一切媒体的生存与发展,主要靠的是自己报纸和节目的质量,它的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严肃性,报道的深度与广度,靠的是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靠“炒作”自己,一天也生存不下去。这是新闻界的共识。 所谓“新闻行规”。恪守“事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基本的“行规”。我们对于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报道都是真实的,是负责任的报道。自从京报集团与北京体育大学青年教师张健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宣布张健要挑战英吉利海峡之日起,京报集团所属的7家报纸在报道中,自始至终均客观介绍了“英吉利海峡不仅水流急、风浪大,天气也变化不定,因而是世界上最难征服的海峡之一。长久以来,横渡英吉利海峡成为游泳运动中极富挑战性、极有影响性的活动。到目前为止,曾有来自全球四十多个国家的六千多人,试图横渡英吉利海峡,只有800人只身横渡成功。” 新闻界还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团结协作。这是中国新闻界几十年形成的光荣传统,是中国新闻界崇高的品格与行规,是中国新闻记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现在媒体之间竞争激烈,但这些基本的道德和规范还是应当遵守的。 记者:请问张健,你去年曾成功横渡过长达109公里的渤海海峡,而英吉利海峡的宽度不过33.8公里,横渡英吉利海峡是否要比横渡渤海海峡容易? 张健:在到达英国多佛尔首次训练后,我对这个问题才有了更深的感触。衡量横渡海峡之间的难易程度,绝非是用简单的游程和时间作为标准。横渡渤海海峡时,水温在25摄氏度左右,与室内游泳池中的水温相近,而英吉利海峡的水温仅有16摄氏度左右。据运动医学专家介绍,正常人在16摄氏度的水中呆两小时,就会使体内温度过低,从而出现大脑意识不清晰、四肢甚至全身抽筋等症状。虽然此前我在北京时曾进行过冬泳锻炼,但那毕竟只有几十分钟。第一天到多佛尔后,我下水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试游,虽然没有冻得发抖,但是肌肉还是有僵硬的感觉,并且在前3天训练里都出现了呕吐的现象,所以当时自己感觉横渡成功只有一半的把握。在和导航员邓肯进行了远距离的试游后,对英吉利海峡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由于洋流的影响,有很长一段时间费了很大的力气,但人还呆在原地不动,有如逆水行舟,那时更能感受到大海的力量。因此,我没有也不可能说什么“横渡英吉利海峡比横渡渤海海峡容易”这种话。 记者:张健这次横渡,京报集团和央视《东方时空》极为重视,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王振民:很简单。就是张健同志敢于挑战自然,挑战人类生命极限的勇气和能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种宝贵的精神。我们很佩服,所以就坚定地支持他。我们出资出人支持实干家,支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物。 正如你说,张健这次横渡,主办者极为重视。除了上面原因外,还因为这次横渡活动,是经过国家体育总局、中共北京市委领导批准的。国外的横渡者大多是个人行为,而张健此次横渡的含义,已经超出横渡的本身。广大读者、观众寄以厚望。主办单位组织横渡之前十分慎重,请游泳专家、运动医学专家和海洋气象等各方面专家进行论证。外交部很重视,给予多方帮助。我驻英国大使马振岗同志专程从伦敦驱车200余公里,赶到多佛尔市为张健壮行,主持张健下水仪式。使馆一秘吴逊随指挥船陪张健前往,随时准备协助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我驻法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侯湘华同志接见前方指挥部人员,明确表示这是一次扬国威的活动,使馆是你们的家,全力支持你们,并于张健横渡当天,派一秘廖兵同志到法国加来渡口迎接张健。所以,张健横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泳活动。 记者:请问王振民同志,在组织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活动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振民:在组织横渡过程中,我们体味到的酸甜苦辣,最后归结成一句话,“我爱我的祖国,中国伟大!”张健是为祖国的荣誉而游、而拼搏。在英国,中国餐馆文太太、导游梁巍先生等华人,听说张健要横渡英吉利海峡,都主动帮助组委会和张健做了很多工作,他们一再说:“不久前北京申奥成功,现在又组织横渡英吉利海峡活动,这说明了祖国的强大,我们感到万分高兴。能为祖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应该的,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在外国的华人日子才会好过,我们的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 在京报集团的支持下,我们对张健成为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中国人,对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在英吉利海峡横渡历史上首创现场电视直播,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对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对首都新闻界同行们的理解与关怀,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北京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