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驻京记者沈雷 孙淑伟又重返国家跳水队了,这位曾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震惊世人的阳光小子,如今已26岁。距离1999年离开国家队,只有短短三年。巧的是他的新宿舍恰好就在老宿舍的隔壁,唯一不同的是身份成了国家队的教练。 明星转行不乏成功者 从明星队员到教练,留给孙淑伟转换角色的时间并不多,但在他之前,已有太多成功的范例。在我国竞技体育的传统强势项目中,明星运动员摇身变教练,几乎成了成功的代名词。老的有袁伟民、张燮林,少的有蔡振华、李永波、黄玉斌,无一不是角色转换成功的典范。 明星运动员转型教练有诸多优势:多年积累的国际比赛经验,是他们制定战略战术的基础;多年的运动员生涯,也使作为教练时能更了解队员的心理变化。有人说,竞技体育越来越像一门试验科学,你参与的试验越多,获得其中的科学也越多。 直接转型难免有误区 实践经验是宝贵财富,理论知识也不可缺少,两者的结合才是成功的保证。但我们却在教练员培养体制中存在不小的认识误区。 运动员出身的教练从小接受的是封闭式训练,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多由教练言传身教,本身学习提高的充电机会却少之又少。由于缺乏应有的外语水平,根本无法真正与国外体育界进行交流,学习国际先进的训练思路和方法,难以跟上国际先进潮流。 正因为此,我们在田径等基础项目和男子足球等最热门项目上,始终缺少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教练,从而影响了运动水平的突破。 用知识叩开成功之门 师傅带徒弟,那是卖大力丸的时代,在越来越讲求科学的现代竞技中,教练之于队员,就像是老师之于学生,老师自己一知半解,如何带好学生? 在国际竞技体育的大舞台上,教练员往往被归并于两类,一为“绿林派”,即曾为优秀运动员;另一类则称“学院派”,后者的运动生涯或许并不辉煌,但他们都是科班出身,专业知识扎实,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如今我国体坛,学院派教练开始崭露头角,以国家游泳队总教练赵戈、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的冯树勇、沈纯德等都是高学历体育人才,新任国家女足主教练马良行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越来越多这类人才的涌现,才能保证我们在优势项目中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在弱势项目中则能尽快吸取国际先进技术,拉近与世界一流水平的距离。经过长此以往的不懈努力,中国才会成为真正的体育大国。 (本报北京4月22日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