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徐济成、周欣)第21届北京国际马拉松有两个热点,一是九运会马拉松金牌也将同时产生,二是马俊仁要亲自督战辽宁中长跑队。这些年来中国田径已经形成了一个规律:那里有马俊仁,那里就有新闻。
马俊仁的男弟子宫科和李爱国最后发力夺走了男子组的金银牌,女队员刘敏如法炮制摘得女子冠军。马俊仁卡着秒表离开终点,记者跟着追问:“马指导,成绩怎样满意吗?”
“不满意。”马俊仁一边看表一边说。“人家日本女的都(2小时)19分了,咱这个(2小时)23分,还有啥说的。拿金牌?拿金牌当然满意了。”
有记者问,辽宁选手预赛成绩并不突出,为什么决赛一鸣惊人。
“预赛使那么大劲干吗?傻子。预赛第一名和十六名一样。预赛使劲是瞎跑。预赛最重要的就是吃好、睡好。”马俊仁说得所有人大笑。
宫科和刘敏原来的主项都是5000米和1万米,大学生运动会之后才改练马拉松,结果一鸣惊人。秘密是什么?
“又是傻问题。四个1万米不就是一个马拉松吗?不都是跑吗?一个在场地,一个在公路。他们跑5000和1万冲刺能力不是最好的,但是拿到马拉松里就成好的了。”马俊仁开始“上课”。
那为什么这么多年了才想起来让他们跑马拉松?
这回是马俊仁先笑了:“这需要了解。有的结婚十年了还离婚呐。这就叫改革。”
马俊仁的老搭档、辽宁体育局局长崔大林也支持这种“改革”:“纯练马拉松的选手不多。大多数都是原来的5000米和1万米的选手。高水平的马拉松选手一定是优秀的长跑选手。他们都专门练过冲刺技术,开始跟着,最后靠冲刺,走人了。”
国际田联副主席、中国申奥功臣楼大鹏先生也强调了马拉松比赛速度的重要性:“长跑是全世界都很普及的项目,在马拉松比赛中,现在越来越重视速度。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非洲选手当年展现了速度的重要性。现在已经成为普遍的潮流。”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