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天津段位赛上,一批棋童步入职业围棋之路,有几位好苗子参加了国少队选拔。可依据如今中国的国情,他们的前程依然令人担忧。 棋手的流失应重视 《围棋报》报道了陈佳、史金帛等棋手走进大学、惜别围棋的事儿,令人扼腕。记得陈佳十三岁曾受两子战胜了世界冠军马晓春九段,吴祺等棋手还曾是国家队棋手,叶锦锦还拿过全国冠军,还有一些优秀棋手,上大学的上大学,退向业余的退向业余。如果做一个具体统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专业棋手中途脱离职业道路的在三国中应该是比例最大的。这些优秀棋才的流失,对中国棋界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职业棋手制度问题在哪?年轻棋手去大学深造,开拓视野,提高境界也未尝不可。我们应该警惕那些把职业段位当作跳板,借此作谋利手段的行为。长此以往,对职业棋手的竞争环境极为不利,后路太多,容易滋生不思进取、害怕困难、自甘落后的思想,不利于中国围棋整体水平的提高,希望棋协加强定段及职业棋手制度,要对把围棋当职业的棋手培养爱护。低段棋手的比赛数量要有保障 说起中国年轻棋手的培养,大家都认为与韩国差不多。我看其言差矣,中国年轻棋手落后已多,成绩即是凭证。韩国年轻棋手进入世界大赛四强的不管人数和次数都比中国多。从体制上看,造成落后有以下因素:1、没有稳定的对局数量。中国每年新增二十余名初段,精英自然不少,可中国低段棋手有资格参加哪项比赛呢?一个“新人王”的参赛人数还不够一次定段的棋手数,围甲联赛能参加的又有几个幸运儿?尤其是低段棋手。韩国每项大赛都向所有棋手开放。一个没棋下,不给锻炼和表现机会;一个只要表现好就有机会,单从对局数量上看,我们业已落后。在中国,有点成绩者皆以照顾,低段棋手很难与名手过招,接受教益。这还造成了名手们养尊处优,我们少年棋手对局质量又比别人低。 在中国棋界不断寻求改革的今天,希望棋协对这两方面的问题多加考虑,制定措施,迅速改变被动局面。 对外交流要加强 中国国际象棋近年成绩斐然,通过出去学习而取得成效。中国围棋在七八十年代有个质的飞跃,与棋界同当时领先国家日本进行大规模交流是分不开的。那时中国优秀棋手每年都能与日本一流高手连续下好几盘,还请藤泽秀行等超一流棋手来华指导。正是这种不断的交流才培养了聂卫平、马晓春、刘小光、俞斌等一批英才。现在世界棋赛越办越多,而真正的交流学习越来越少。世界比赛都是各国的尖子,少年棋手鲜有机会,没有真刀真枪的演练,要想提高,很难。近年,我们与日韩进行大规模的职业棋手交流没有了,尤其同先进国家韩国的交流几乎是空白。唯一一个中韩新锐对抗赛,棋手组成资格单调,对抗水平并非很高,并不能真正学到别人优秀棋手的经验。而请进来、走出去已经成为各国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科学方法。中国棋界,最好放下架子,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引进韩日的先进教育理论,派围棋教师、年轻棋手到韩日学习,不断提我国围棋教师队伍素质。同时,想办法增加同韩国的大规模职业棋手的民间交流,丰富年轻棋手学习的渠道,尽快改变我国围棋人才不冒尖、拿不了世界冠军的局面。(围棋报 茹新威) (搜狐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