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A前奏·新人篇 “芳林新叶催陈叶”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足球场上的更新换代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然而,今年中国足协为了让俱乐部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为完成后年甲A向中超的过渡,采取了不升不降的“休克疗法”,此举很可能催发汹涌的新人潮。 固本培元利好新人 促进青少年球员的成长意味着什么,每位甲A主教练心知肚明,但一年一签的合约,使他们不得不将球队的成绩放在首位,因为涉险启用新人将冒下课之险。甲A不降级后,主教练承受的压力锐减,其行为功利性也随之降低,有可能更多地为俱乐部作长远打算。新人上场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冒尖就成为可能。 前几天举行的“超霸杯”就显现出此种苗头,徐根宝派上了刘谢栋、刘宏伟和王珂等多名新人上阵。此举不仅使新人得到锻炼,而且最终捧杯而归。 另外,中国足协在新赛季推行每队必须有两名21岁以下球员上场的新规定,以行业法规的形式为新人的成长创造条件。 尖尖小荷已露头角 新人能否冒尖的另一前提,是必须有大量有潜质的新人存在。中国足球职业化初期,各地掀起了办青少年足球学校的浪潮,足球学校如雨后春笋。当时播下的种子经过七八年的生长,如今已到了收获季节,这也是近几届国青队人才辈出,在亚洲大赛屡创佳绩的主要原因。 如今,这批球员已涉足甲A联赛,但多数未成为主力。像上海申花SVA队的杜威、孙吉、孙祥、于涛、王珂、薛飞,辽宁的徐亮、王新欣,重庆力帆的周麟、宋振瑜,陕西国力的刘正坤、王长庆,山东鲁能的察可军,天津的张烁、宗垒等人已具备了脱颖而出的实力,缺的仅是一显身手的机会。 甲A劲旅新人“产床” 新人要想成为新秀、成大器,还需一个重要前提,即良好的成材环境。高水平老将传、帮、带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大连实德队的邹捷、阎嵩、胡兆军等人之所以能抢先“出闸”,和他们与郝海东、孙继海、李明、张恩华等国内顶级球员一起生活、一起征战有直接关系。小将从老将那里耳濡目染学到的东西,是教练无法教的。 本报记者徐扬扬实习生彭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