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忘录:中国裁判外战内行 中国裁判孙葆洁执法了本届世青赛的开幕战,孙葆洁担任的是第11届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A组开幕战东道主阿根廷队与芬兰队比赛的主裁判,这也是今年除陆俊出任国际足联联合会杯赛裁判外,中国裁判担任的最重要的大赛执法工作。而且,孙葆洁担任的是东道主和开幕战的比赛,世青赛裁委会选派孙葆洁担任这场比赛的主裁判,从一个方面证明国际足联对中国裁判的信任和业务能力的肯定。 中国裁判有中国裁判的实力,参加本届世青赛执法工作的裁判和助理裁判均由各洲裁委会推荐。孙葆洁在去年德黑兰亚青赛上就以出色的执法赢得了亚足联裁委会的好评。在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孙葆洁参加了国际足联组织的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体能测试,内容包括两个50米、两个200米和一个12分钟跑,测试的结果,孙葆洁的成绩在所有22名主裁中排名第一。 孙葆洁在世青赛揭幕战的执法,基本掌握了两支球队的比赛节奏,很好地控制了场上局面,受到当地媒体的好评。第二天,身着西服的中国裁判孙葆洁的照片上了阿根廷报纸的头版。阿根廷媒体对他的执法感到满意。去年的亚青赛上,本应随着中国队小组出线而回避的孙葆洁破例被亚足联裁委会留了下来,担任伊朗———伊拉克决赛的执法工作,这既是冠亚军的对决,也是两个政治上充满敌意国家之间的一场比赛,其执法难度说明了亚足联对中国裁判的器重。 再看看另一位中国金哨陆俊,参加了去年亚洲杯和奥运会足球比赛的执法工作,更作为亚足联推荐的裁判员参加了刚结束的在日韩举行的国际足联联合会杯比赛,吹了两场比赛。这可是中国裁判首次登上世界最高级别赛事的舞台。而孙葆洁是第一位执法世界级比赛揭幕战的中国裁判。这说明,中国裁判在亚洲足坛的地位已经确立。即使中国裁判在2002年进军世界杯决赛的执法工作,我们也不会感到奇怪。 备忘录:中国裁判内战外行 甲A联赛上海申花对大连实德(6月3日) 同样是这位出色的裁判孙葆洁,在这场联赛的重头戏中,被现场球迷大呼为“黑哨”。 这场比赛的受关注程度不言而喻,所以,作为中国裁判的精英人物,孙葆洁被选派出场也顺理成章。事实上,孙葆洁的执法基本公正,跑位准确,鸣哨及时,出牌坚决,较好地控制了场上局面,其先后出示的五张黄牌,都是有理有据,恰当地把握了分寸。但是,一个点球引起了双方的情绪。首先是判给申花队的那个点球使实德队员大为不满,连科萨都显得十分激动。而当下半场兰科维奇在禁区内被扑倒时,孙葆洁没有给点球反而判兰科维奇假摔,并黄牌警告兰科维奇,这样又引起了申花队员和球迷的不满,兰柯维奇大为光火,居然脱掉球衣以示抗议。 甲B联赛广州吉利对浙江绿城(5月15日) 今年甲B受重视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要高于甲A,这使足协下决心把国际裁判都调到甲B去执法,而这两队之间的比赛是当时积分位居榜首的两支球队之间的大战,是本轮甲B最重要的一场比赛,场面自然十分火爆,结果双方0:0战平,同样是国际裁判孙葆洁,本场比赛共出示了5张黄牌,但是他的判决尺度不一,对一些球场上的粗野动作没有作出坚决的判罚,引起了双方俱乐部的不满。赛后饱受指责的孙葆洁向某些媒体宣称这场球后面有“黑幕”,自己面对这些只能“无言以对”。虽然语焉不祥,但是情绪激动。 问答题:联赛好吹还是国际比赛好吹 孙葆洁常说的是,“以平常心来对待”,把一些关键场次的比赛看成是一场普通比赛,不考虑过多的因素。问题是,我们的裁判为什么在国际比赛的“关键场次”表现出色,而在国内联赛的一些“普通比赛”中往往受到众多的指责呢? 国际比赛比国内联赛好吹几乎成了中国裁判们的共识。不论裁判们多么身经百战,多么技术全面心理成熟,他踏向联赛球场草坪的那一条腿总是不如走在国际比赛赛场上那么平稳踏实。 国内出去执法最多的裁判陆俊就说,比起国际比赛,国内联赛的执法难度更大。实际上并不是说国内球场上的局面比国外复杂,而是在国内执法时,牵扯的方面因素更多。陆俊认为,裁判虽然不存在什么搞平衡,但在国内联赛执法,裁判实际上不得不考虑很多场外的事情。比如两队之间以前的战绩、眼下的处境、球员的知名度、主客场因素、球迷的因素等,都对裁判员把握场上执法的尺度产生影响,虽然不至于偏向哪边,但在国内执法,裁判不能不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相对来讲,在国际比赛中执法,同样也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很多因素可以不需要考虑,裁判只根据场上的局势来调整执法尺度。 在成功执法亚青赛回国时,孙葆洁也对比过这个国内和国际的区别,认为在国际比赛中吹哨,即使出现失误,也会得到双方的教练和球员以及球迷的理解,而在国内吹比赛,裁判员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几乎随时随地都有人认为裁判是有问题的,裁判几乎永远听到的都是骂声。 足协裁委会的一位官员谈到中国裁判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时,一方面肯定中国裁判在国际大赛上的良好表现,另一方面对中国足坛整体弥漫的急功近利风气十分无奈,在这种环境下,裁判往往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裁判界确实存在种种问题,但是整个足球圈不能一有问题就往裁判身上推,不改变这种心态,裁判界,甚至整个中国足球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议论篇:骂裁判是一种流行病 “换裁判!”“裁判傻!”或者更多粗俗的骂声几乎时时在联赛赛场上出现,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这种气氛下看球,裁判们也已经习惯了在这种氛围下执法。 几乎每一轮都有针对裁判判罚的焦点争论,而且往往是俱乐部气势汹汹,叫嚷着要拿录像带到足协申诉;球员则是情绪激愤,甚至有脱球衣的,擅自下场的,集体罢踢的;教练除了在场边冲裁判大叫大嚷而被裁判红牌罚出场外的镜头外更有冲进场内向裁判挥拳示威的。如此等等,都是我们在联赛赛场上经常看见的镜头。在媒体的报道中,每一轮几乎也少不了对裁判的口诛笔伐。裁判似乎永远站在没有辩护权的被告席上。 中国裁判的权威在上个赛季降到了最低点。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以来中国裁判频频地的在一些重大国际比赛中风光露面……如此强烈的反差,我们只能归为“孙葆洁现象”了。 骂裁判是一种流行病。我们几乎听不到从裁判那里得到些许“便宜”的球队、俱乐部或者该方球迷骂裁判的,按理说,如果你得到了一个本来不应该得到的点球,你应该毫不犹豫地指责裁判“这是怎么吹的?这个点球不是我的!”当然没有这样傻的球员和球迷。但是当裁判作出一项不利于本队的判罚时,不管该判罚是不是符合事实,看台首先响起一片骂声,对裁判的骂几乎是一种不负责任地,脱口而出的直接生理反应。而球员们输了球之后也往往会从裁判那里找点原因,永远维护本地球队权威的本地媒体更把这种情绪继续通过媒体加以扩大。裁判几乎是永远讨不了好的。 裁判界肯定存在问题,虽然没有证据显示黑哨的存在,但有黑哨存在的温床。除了黑哨也少不了“平衡哨”“人情哨”等等。但是裁判的问题不能被无限放大到裁判可以肆意受到攻击,骂裁判成了流行病,还有人会去想一想自己球队球员身上确实存在的问题吗?而裁判的权威被一片叫骂声瓦解之后,场上的秩序不是更好,而是更乱。 议论篇:权威裁判与裁判权威 据说(我没看到这场比赛)陆俊在日本执法J联赛,在关系红宝石队能否升级的关键比赛中,在红宝石队主场,果断给了对方一个点球,又将红宝石队一名队员罚下,把日本的球员和球迷都搞傻眼了。尽管如此,陆俊还为此很受日本J联赛的赏识。不知道陆俊敢不敢在中国联赛这种关键场次,又是主场面对主队,又关系升降级的比赛中这么干?也许陆俊敢,但是我看更多的裁判们(也包括陆俊本人)在这个时候会考虑很多“场外因素”,下手就没这么“狠”了。 和陆俊到日本吹比赛一样,中国也不少请日本和韩国裁判在联赛关键时刻来中国执法,人家该吹的吹了,该罚的罚了,甚至不该犯的错误和失误也犯了,到头来也没有听到有多少骂声。还有,骂也没用,人家吹完拍屁股走了。 为什么请个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呢?其实这也是“孙葆洁现象”的一个翻版,外来的和尚管你的情况如何,关系如何错综复杂,我就吹我的,就按照场上的情况吹,没错!谁也不敢说什么。 “孙葆洁现象”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裁判在这个时候知道得太多,考虑得太多,结果举轻若重,使自己沉重得自己都无法承受,结果是双方的球队球员教练不满,球迷也不满。裁判的权威下降,这样在关键场次更需要请“外来和尚来念经”,结果是国内裁判的权威越来越下降,而权威下降的裁判在场上就越来越难以控制场上的局面。这可不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足球场上,裁判是最高的权威,说一不二,谁违犯规则,罚你没商量。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多数裁判远没树立起这样的权威。 很多时候,“权威裁判”和“非权威裁判”之间的差距不是技术水平的差距。而是在吹与不吹,敢与不敢之间,“权威裁判”就吹了,就敢吹,这些事实上是技术之外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权威裁判”和“非权威裁判”的差别。 除了“权威裁判”,我们更需要“裁判的权威”,有个把权威裁判,或者关键时候老是请国外权威,不但不利于建立和维护中国裁判的整体权威,反过来在伤害这种权威。中国裁判该抖一抖威风,拿出一点在国际赛场上执法的权威出来,要不然真是在国内就没有权威了。 裁判的权威,实际上也是中国足球在国人眼中形象的一个侧面,缺少裁判权威的中国足球,在国人眼中就会失去若干的信任感,饱受攻击的裁判,容易给人一种裁判不行或者球队的输球很大程度上由裁判造成的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是不是真的呢?当然不是真的,“孙葆洁现象”表明,中国裁判行,但是为什么又总给人这种感觉呢?裁判要思考,俱乐部球队教练球员球迷媒体都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说起来,裁判的权威,还是关乎中国足球整体形象的一个大问题呢。 (中体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