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曾诚邀一位想去哪儿可以抬腿便去的朋友来西安玩,我请他来见识一下西安的球市,他一句“甲B有什么可看的”把我给噎回去了。现在这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说他要来了。
我由此推断,今年的西安会出现这样一道奇特的景观,一些人不是为看球而来而是为欣赏“金牌球市”而来,至少已经有了这样的记者。这个“金牌球市”因“晋升”甲A而名满天下,而对这里的球迷来说似乎也没有什么改变,他们更愿意把今年当做是去年的延续。媒体已把这个球市的含金量渲染为“超白金”,反正在我的印象中它永远是满的而且是真正的爆满。
“这儿的空间,已没什么新鲜”。那对很多人来说还属于“新闻”的东西不过这里的“日常”。所以,我在沸腾的“魔鬼主场”的下午,在狂欢节般的喧天锣鼓声中想到的是另一个问题。曾有人将这支黄衫主队称作是“垃圾球队”——说的是它的班底,来自国安、实德二、三队的几员弃将和几个从甲B球队买来的内援、甲A赛场上最便宜的几个外援,由甲A赛场年薪最低的一位外籍主教练带着——这样的一支队伍征战甲A,它不是“垃圾球队”是什么?可你在现场所看到的场面又如何呢?当人们发现在大多数一对一的对抗中,国力球员都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强烈的技术表现欲的时候,懂行的球迷感叹:“国力又长进了!”
而这一切几乎是一个囊中羞涩的小球会被迫的选择,从巴西外援到巴西教头的选择初衷,仅仅是因为他们便宜,却一不留神地走上了一条“巴西路线”——随着塔瓦雷斯最终失意地离开,它已成为中国联赛惟一的一条“巴西路线”。可悲啊!最缺技术的中国足球不爱巴西。自上而下,从国家队到各俱乐部,都指望寻找一位“战术大师”来改变一切——而中国的足球仅仅是战术打法的问题吗?卡洛斯的361仅仅是针对国力球员现有能力制定的阵型,永恒的阵型只在霍顿这位英国讲师那里。国力球员在卡洛斯这里,获得了技术上最大的一个上升空间,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年轻(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其实并不年轻),在一个技术含量极低的足球国度,我甚至认为像范志毅、谢峰这个年龄段的队员也拥有这样的可能性。说句大实话吧,要什么没什么的中国球员需要的是卡洛斯这种手把手的“技术师傅”,而不是南联盟的“战术大师”。
一个小球会被迫选择的“巴西路线”很快会转换为一种坚定的自觉,它对中国足球而言,现在是提醒,将来就会成为讽刺!
(足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