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8日电 作者:金剑,大运会群工部语言类志愿者宣传处, 北京广播学院九九级国际新闻系(英语) 今天是来到大运村的第十三天,早上特意没有系上有金属头的皮带,为的是让安检可以顺利通过。自打15日开村起,那个安检的门似乎一直和我过不去,每次出入都会因为皮带上的金属物质尖响起来。还好,今天没有。来到同学所在的礼宾部,看到小白板上“新的一天新的开始”的提示,坐完两个小时公共汽车的恶劣心情也得给个面子振作一下。 其实,今天按照所在的语言类志愿者服务的日程安排,我应该休息。但又因为被分到宣传处服务,所以还是来报到了。经过十几天在大运村的熟悉与适应,志愿者随处可见的状态已经深刻的印入脑海。在暂时没有事干的时候,志愿者“贬值”的概念自然的冒出头来;来大运村之前的热切期盼被连日的清闲泼了个满头满脸。那里都是“我们的人”,蓝色的T恤衫在眼前四下晃动,有的急急忙忙,有的悠然自得,有的行色匆匆,有的信步闲游。大运村里人一多,中国的外国的,氛围就起来了。可是作为来服务的我来说,片刻的悠闲都是对志愿者功能的一种浪费。我并不是“工作狂”,但是身为大二快要大三的我来说志愿者工作是目前自我价值的体现方式,没有工作,也就失去了“价值”。 幸运的是,宣传处是个灵活性很强的部门。只要自找门路,总不会无所事事。而志愿者的活动又恰好是这里所要宣传的,“身在此山中”,找起这方面的材料来越显方便。每天遇到都是活生生的志愿者,他们的一切都是大运村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我所要记录宣传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活计就来了,日子也便可以丰富许多。 13天里又认识了一批学语言的同行,看了一次不完整的开幕式排练,学会了几句韩、德、日的简单招呼语,写了几篇短小的笔记,在运动员之前由里到外的参观了大运村,经历了安检保安的屡次考验,更重要的是发现了接下来的日子要怎么度过。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