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找熟人花了6000元买回家一台“赛扬633”带17吋显示器的品牌电脑,很是得意,一向节省的老婆拿出票子连个顿都没打。可昨天我和老婆逛街,看到奔4带液晶显示器的不过7000来块!再回家看看自己的家伙,倒觉得有点“促气”了。电脑的升级太快了! 这几天国足没有比赛的日子,网上轰击黄某人的帖子密度甚至超过了平常拿韩大嘴“开涮”的程度。卡中之战的下半时,我也被黄健翔喋喋不休的,自作聪明的解说弄烦了,可是一味地谩骂一个公众人物——如果体育解说员算的话,不是一种时尚,就是一种市井阶层的举动。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若干年来我们习惯称呼的体育解说员,现在已经有演变为体育评论员的趋势(从某些人士的自称来判断),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升级。 从最早的广播、电视“两栖解说员”张之、宋世雄身上,人们满足的是对体育竞技场上瞬息万变的动态把握,在大多数人无法详细观赏体育比赛的时候,让老百姓满意的就是他们那种不怕疲劳把嘴皮练地“倍儿快”的能耐,加上由于当时(一直到80年代初期)体育转播非常之少,人们对体育比赛了解的饥渴程度可想而知,我反正有印象,央视每周六一次的《体育之窗》和每周日下午《星期日日语》后的《国际足球集锦》都十分解渴,如果依照现在的眼光看,时效性简直太差了。那个时候人还习惯于将张之宋世雄等解说员看成是绝对的权威,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意见可言了,后来在央视成名的韩大嘴、孙正平几乎是前面两位人士的翻版,也正是这样,酿成了他们逐渐落伍于时代。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体育转播在电视中的比例上升速度之快,体育转播场次数量之多均是以往不能相提并论的,现在毫不夸张地说,今天,一个球迷只要想看足球,每天都能在电视上得到满足。到了这个时候,一种脱胎于体育解说员的职业应运而生,这个状况到了1995年央视的《足球之夜》、《五环夜话》、《世界体育报道》等节目的开播达到一个巅峰,一批这方面的精锐(你不能不承认的事实)展现在全国电视观众前,黄健翔、张斌、刘健宏等,他们在吸收并蓄了许多海外体育转播和解说评论的基础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告诉你发生了什么的时候,还经常会用一些超前的视觉来打动你的心。 但是你不可能要求央视的解说员永远超前,在网络和体育专业报刊遍地开花的90年代末开始,社会公众对体育解说的要求变得愈加苛刻,讲对了,大家认为很正常,讲错了,就会成为观众的笑柄,轻则给你弄个《×××妙语文集》,重了,就像这些天用大炮轰炸黄某人。 其实作为社会公众人物,黄健翔等绝对不是完人,像卡中之战黄某人的最大失误,我认为是过多的个人情感在左右他的视线,而恰恰是那场比赛国足在大多数时间的被动让中国球迷在大多数时间处于一种焦躁不安,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某也是那常比赛的替罪羊!大家回想一下,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足半决赛,中国对阵巴西,还有10分钟结束时,中国队仍然落后,担任解说的黄健翔也像卡中之战那样在喋喋不休地为女足操心,他不下十次的说“只要……中国队还有机会”,后来赢了,大家也就不计较了。 所以回到主题,作为体育解说员也好,体育评论员也好,顺应公众的口味完成自己的升级换代,应该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话题。你不习惯这样做,索性少说几句,在电视转播时间中留出适当的“白”或许是个不坏的主意,尤其在深夜的比赛。 (搜狐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