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梅 银发闪烁的李铨火斤(这个字打不出来,“火”字旁加一个“斤”,只能做了。)老先生坐在看台上,随着场上队员的翻腾跳跃,和全场观众一起“大惊小怪”,一天前他特意从香港赶到江门看蹦床比赛,由于不知道江门具体的位置,还专门到广州请那里的朋友带他来。 “好棒啊!空中翻腾转体那么多次,我们当初玩的时候,有一个空翻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全场观众手掌都要拍红的。” “当年,试问老先生当年是何年?” 好奇是记者的天性,老人家的答案引发了更大的好奇心。 “1968年!”看着记者眼中的惊异,老先生得意地说了,“我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我可是香港最早玩蹦床的那一代人呦!绝对是老大哥呢!” 原来老人家在青年时代曾就读于英国苏格兰体育专门学院,“我什么都学,足球、体操、游泳都喜欢。”而新奇有趣的蹦床也吸引了他,1969年,他回到香港,开了香港第一个蹦床培训班,“来学的人什么职业都有,政府职员啦、消防员啦,英国士兵啦……” 他向大家传授基本知识和技巧,但当时他“最牛”的动作就是在起跳后在空中做一个空翻,“我们那时候的保护器材没有现在这么完备,做空翻的时候腰里还要绑一个安全带呢!” 他惊叹九运会上小队员们的难、新、稳、美的表演,说好久都没有看过这么精彩的比赛了,“过去香港有一个非常棒的体育馆,里面有特别好的蹦床、体操器材,可是没有人去看,慢慢也没什么人练了,现在那个馆也不开了。” 寻梦一般地来到广东江门,他看到了想看的,还发现很多新奇的事物,指着比赛器材上印着的“中国泰山”字样,他情绪高昂,“这么靓的比赛器材都是我们国家自己做的,我们那时候买器材好辛苦哦!要去英国、美国或者法国订购才有的。”到江门的第一天,他就专门和国产器材合了影,“带回去给香港的朋友看,这么漂亮的器材是我们自己生产的。” 问他为什么对蹦床如此迷恋,他说,“美国有一本教人学蹦床的书名字叫《Two Seconds Of Freedom》——两秒钟的自由,就是说从床上蹦起的那一瞬间,你可以在空中拥有两秒钟的自由,可以转体、可以翻身,像小鸟一样,这个感觉让我迷恋!”他微闭双眼,似又陶醉于飞翔的自由之中。(本报江门11月23日电) (中国体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