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过奥运会,再采访全运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在奥运会上盯着中国人的金牌,那种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是难以比拟的,但我个人并不太喜欢全运会上过多渲染地方色彩,失去了“国内练兵、一致对外”和“举国体制、奥运战略”的意义。
所以我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那些冷门项目上。所谓“冷门项目”,既不是那些我平日主跑的足球或三大球,也不是那些拥有刘翔、罗雪娟这样的明星效应的项目,我甚至第一次接触了赛艇、帆船、柔道、马术和皮划艇这些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慨良多。
这些项目有个共同点——缺乏关怀、精神寂寞、训练条件艰苦、甚至长时间处于封闭状态。有些选手告诉我,甚至他们的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在干些什么,谈个恋爱要么全部内部解决,要么就不谈,他们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付出不仅默默无闻、异常辛苦,而且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应有的回报。
奥运会之所以广受欢迎,达到今天的地位,是因为体育的涵义广泛,魅力无穷,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以上这些在欧美或发达地区的贵族运动,在我国却成了“举国体制”下的“扶贫项目”,帆船队在臭气和腥气熏天的环境下训练,马术队甚至找不到合适的骑手,这些活生生发生在十运赛场的故事的确让人惊叹。
虽然全运会屡遭非议,建议取消的呼声也相当高,但全运会对于这些项目、这些选手,却如生命般可贵。但是,单靠“举国体制”这一条腿走路显然不够,如何让竞技体育和全民的生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何让市场走进这些冷门项目,才是我们的体育主管部门真正对人类的造福。
“奥运战略”、民族自豪感,其背后的精神实质还是人文关怀,希望他们能更快乐地训练,更快乐地生通过全运会了解冷门项目,投身这些同样富有魅力的运动。
作者
:本报记者 杜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