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59年创办以来,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全运会已经进行到了第10届,全运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运会的意义、价值、联系、影响、作用和前景都有着和以往完全不一样的内涵。 2005变化大 问题多
与计划经济时代全运会“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单纯性相比,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的全运会出现了更多的变化。十运会被称为是通过申办取得举办权,完全走市场化运作的一届全运会,但是从十运会发生的众多事件,出现的多种现象,却有着非常明显的人为和操控痕迹,以至于十运会成为了争议最多、怪事最多、丑闻最多的一届全运会。
十运会预赛阶段,摔跤国际裁判被查处;艺术体操“美丽天使”钟玲爆出“金牌内定说”;摔跤场追打裁判和运动员怒树中指;拳击台上“让拳”成风;网球男团赛场争议惊动警方;女赛艇运动员进行兴奋剂检测却被验出身孕;天津“吊环王”董震被严重压分提出申诉无效;中国香港羽毛球好手王晨称打不过11名裁判;解放军的皮划艇被恶意穿洞破坏;云南自行车选手杨丽梅被夹击摔倒而拒绝领奖;跆拳道出现弃权成风,只打一场就成冠军的怪现象;奥运冠军孙福明从“假摔”到破天荒的重赛;马拉松赛出现意外猝死;北京马术队被莫名其妙取消成绩;湖南举重运动员受东道主观众锣鼓惊吓而手臂折断;山东国脚周海滨的年龄受到质疑;孙英杰被指“让金牌”;广西箭手被裁判判“脱靶”而大喊冤枉;速度赛马1死11伤,赛马被称为“杀马”;山西教练跪地求公道,邢慧娜金牌被取消……直至孙英杰药检呈阳性,但却只是取消万米跑银牌成绩,马拉松金牌照样有效的“案中案”谜团,把十运会的负面新闻推向了高潮,以致在网上甚至出现了质疑刘翔的成绩是否清白的“核弹”式联想……
正因为过于强调金牌、追求金牌,所以十运会出现了如此众多的事件、现象和丑闻,国家体育总局、各运动管理中心、各代表团、裁判集团,都以各自不同的立场和原因,在这场纷争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最为可怕的是,以往全运会发生的事件仅是单一的、个体的,但十运会众多事件的背景复杂,从上到下,左右纵横,绝非仅代表团层面就可以操控的。
至于金牌排名决战,东道主江苏一举成为全运会历史上的第五位霸主,与山东、北京组成全运会“新三强”,向“老三强”广东、辽宁、上海发起了改朝换代的“大政变”。当然从宏观上讲,全运会列强数量的扩大,无疑是中国体育实力增强的标志。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东西部体育落差,反而因十运会的特殊政策而拉大,十运会有15个代表团没有获得金牌,第三集团和西部代表团的金牌总数都有所下降,还有4个代表团连1个积分都没有获得。东西部体育“贫富”距离拉大严重影响了中国体育的全民性和整体性发展。
2008选人才 战奥运
十运会有一个明亮的口号:“拼搏2005,梦圆2008”。其实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心目中,十运会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就是为2008年奥运会选拔人才、锻炼人才和发现人才。
全运会一向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奥运金牌获得者和世锦赛冠军,往往在全运会无法拿到金牌,有的甚至连决赛都不入,本届全运会照样遵循了这一规律,奥运会冠军出现了大面积的名落孙山,最突出的是射击项目,众多奥运冠军杜丽、陶璐娜、蔡亚林、杨凌、李对红、朱启南、贾占波都一无所获,有的在预赛阶段就被淘汰。其他项目的冼东妹、王旭、孙福明、唐功红、张国政、石智勇、彭勃、吴敏霞、劳丽诗、李婷、张宁、张洁雯、杨维、王楠、马琳、李菊、孔令辉、孙甜甜、滕海滨等,最终都未能为各自代表团赢得十运金牌。
相比之下,也有一批奥运冠军在全运会中显现了出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大赛经验,郭晶晶、田亮、胡佳、罗雪娟、王励勤、张怡宁、刘翔、邢慧娜、杨文军都获得了金牌,令人对他们在2008年奥运会上的前景充满期望。
十运会最大收获是涌现了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小将和新手,像超男子25米手枪速射60发世界纪录的上海枪手陈永强,游泳项目的高畅、黄晓彤、蔡力、张琳,跳水的袁培琳、火亮,体操的张育菲、程菲,自行车的郭爽、王利,举重的杨炼,射箭的钱佳灵,现代五项的修秀、皮划艇的刘海涛等,当然这些选手还有待国际大赛的进一步锤炼。
十运会15人21次超6项世界纪录,7人7次平6项世界纪录,几乎全部是女子举重,这说明中国的优势项目没有扩大;当然能够有19人26次超创10项亚洲纪录,项目扩展到了田径、游泳、射击、自行车等多个项目,表明中国体育仍然保持着在亚洲的超群实力。但如果从奥运会的高度看,十运会许多项目的成绩在世界上仍然落后,中国体育仍然有待艰苦的努力。
值得提出的是,在十运会上,出现了许多名将意外落马的悲剧,也出现了“官哨”保名将的场面,其中不少引起风波。其中最大的背景明显是多个项目管理中心的调控和操纵,以及代表团之间为各自运动员入选2008年奥运会阵容的竞争行为。相当部分到2008年年龄偏大的名将,都被不同的手法“做掉”或“让掉”,这种特别的“后浪推前浪”让人感叹。
2009十一运 新发展
早在八运会后,就有取消全运会的呼声,鉴于十运会出现了太多负面新闻,所以全运会是否应该继续办下去?如何办下去?无疑是留给2009年第十一运的最巨大问号。不过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有三大观念是不容动摇的:
首先,全运会绝非纯体育概念的事物,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体育的复合体,是新中国屹立富强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次,全运会是实现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里程碑,是中国体育进军国际体坛的基础和大本营。体育界常说,全运会是小考,亚运会是中考,奥运会是大考,这一比喻形象地道出了全运会在奥运争光计划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运会的经济和文化作用,也越来越大。从经济概念讲,全运会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品牌”,开始创造一定的国际影响。对于各省市区而言,举办全运会,对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市政、交通、科技、通讯、建筑等各方面,有着巨大促进和推动作用,这也是全运会生命力之所在和举办全运会积极性之所在。
有人把全运会比喻成高考制度,虽然高考屡遭攻击,但人们至今没有找到比高考更公平的考核方式。
当然,由于十一运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的第一届全运会,届时中国体育极有希望在2008年登上北京奥运会金牌第一的王座,以正常的发展规律估计,十一运可能会出现竞技体育的相对低潮期,同时国人可能在奥运会辉煌之后,彻底改变对竞技体育过度追求金牌的传统观念,所以十一运在办赛的模式和观念上,将出现更多变化。
此间已经有权威人士指出,全运会改革势在必行。为了避免十运会出现的众多争议和问题,今后的全运会应该走“精品战略”,即压缩全运会规模,在全运会开幕至闭幕这段时间内,只进行各个项前8名决赛。总而言之,2009的十一运会“方程式”将会有一个全新的答案。
2010看全运 想亚运
十运会对于广州来说,更大的借鉴意义在于2010年的亚运会。
从江苏的经验来看,举办大型综合运动会,会极大推动举办地区以及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据称举办十运会,就拉动了江苏经济增长了1%。专业而精心的规划则是成功的关键,这既有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分布,也包括相关的市政配套设施,以及整个大经济、大文化的调控。
环保办赛,注重体育场馆的再利用,也是2010年亚运会应该从中汲取的经验。从十运会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无论是体育场馆和下榻宾馆,都尽可能集中,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和效率,体育场馆与住宿地过于分散,都会带来一系列服务、交通、上座率、赛后再利用等问题。
十运会体育场馆和相关设施都达到了世界水平,但是在服务效率和质量,相关人员培训和软件方面却存在与硬件不相适应的问题,这对于亚运会尤其重要。因为亚运会必须强调国际化,提高标准,全面培养各方面的国际化人才将是广州亚运会今后组织工作中成败的关键之一。
十运会似乎没有深入研究观众的观赏问题,所以在比赛项目时间的安排和设置、培养不同项目的观众群、普及相关项目知识等方面明显不足,尤其在文明观赛方面时有令人遗憾之处。广州亚运会另外一项巨大工程就是必须从现在开始,全面培养项目观众群,以避免某些项目冷场的尴尬局面。
江苏是中国最具文化特色的省份之一,但是十运会却没有充分利用江苏的文化资源,打好“文化全运”的牌,实在可惜。因此,广州亚运会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突出广州亚运会的品味特色,任何一届大型综合运动会,大而全不一定就是最好,相反富有鲜明特色的运动会才是最成功的运动会。
陈伟胜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