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张华述评 打开新华网,“从‘超女’到‘罪人’”“谁害了孙英杰?”“一个痛苦下跪的教练”“全运会该自救了”一系列批评文章不胜枚举……从十运会开赛到落幕,负面新闻和抨击之声就从没断过,全国各地记者都和以严谨、得体著称的新华社记者一起,面对南京的赛场“唾沫横飞”。当然,在赛场内的主角和观众们也没闲着,“揭黑”的,起哄的,骂架的,申辩的,不一而足。也许这届全运会不是问题最多的一届,但肯定是场内场外口水横飞得最猛烈的一次。
有种说法是:媒体盛则丑闻盛。这次一线采访全运会的有“三千体记”,但他们放出的热功当量,可谓直逼当年关注中国足球所号称的“八千足记”。就连新疆都派出了由新疆日报、新疆电视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等新疆各大媒体18名体育记者组成的报道团,就更别说很多传媒发达地区“数量直逼运动员”的“采访集团军”了。尤胜足球的是,有“08奥运前戏”之称的十运会还吸引了120多位境外记者的关注,与以往足球报道的“趋于冷静”不同,新华社记者这一次也选择了直面问题的“赤膊上阵”。
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立体超强的现代化传播手段的针眼式插入和无缝式对接,就像一台巨大的“显微镜”,把中国体育从未如此细致地放大到公众面前。其实十运会值得喝彩的东西本不少,比如男排决赛、男篮决赛就精彩得相当入味。但媒体的市场选择是将“显微镜”前面加上了“丑闻”二字。有人认为媒体对中国体育这一次最阵容强大也是最义无返顾的出击,可谓刺破了瘤也割掉了肉,就像一把双刃剑,剑的两端都是血淋淋的。但把“唾沫横飞”全归咎于媒体是极不恰当的,对此有种说法是:你都“放了火”,总不能让别人“灯”都不能点吧。
何况,观众和媒体不遗余力地“起哄”和“揪黑”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孙福明因为“假摔”而被组委会勒令重赛,试想没有观众和媒体的压力,全运会怎可能有这样开先河的举动?还有山西女教练“跪哭金牌”一幕,如果不是以这样极端的举动寻找关注度,裁委会未必会改判。同样“以媒体促公正”的例子还发生在田亮身上,赛前那个“田亮无金”的传言,对事后田亮夺金有没有起到某种微妙的“反作用”,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
全运会新闻从来没有如此不像体育新闻。社会化程度过高让它看上去无所适从。体育本不应该如此极端——当体育和政绩干系过甚就成了一场交易;当体育和经济干系过甚就成了一场赌博……“有一块全运金牌,对于一个靠竞技吃饭的人来讲就是以后什么都有了,至少是有了一张长期饭票和一份优厚的养老保险。否则什么都不是,伤病一身还得穷一辈子。所以冲这个,冒什么险都值。”这是广西一田径教练对“竞技金字塔”最直白的解释。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山西队女教练惊世一跪的功利、无奈与辛酸了。应该说,竞技生存环境的恶劣扭曲了不少中国体育人的性格甚至是信仰,很多竞技丑闻的根子,就生在这个上。
神六飞行仅花了9亿元人民币,而各地方队投入十运的费用总和就高达数十亿。不少人发问:全运会的金牌到底有什么价值?是对国民体质提高有促进?还是能精神变物质,使田里多产些粮食?全运会的金牌一方面遭遇“无价值说”,另一方面又遭遇“全价值说”。有人说金牌里面什么社会价值都有,有人口素质,有大众健康,有奖金,有荣誉,有政绩……
新华社发文指出,“惟金牌论”非改不可,“惟金牌论”根源不全在体育部门,只要全运金牌数仍作为评判地方体育工作的主要标准,“惟金牌论”只会愈演愈烈。根本方法是要创立更科学的地方体育工作评估和考核体系。竞技体育加上群众体育,才能代表一个地方体育工作的真正成绩,也符合体育发展的方向。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