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交织着恩怨情仇、争议纠纷的十运会落幕之后,所有的参与者又将开始下一段旅程。好的成绩会像所有的纪录一样,永远地留在纪录册上;难堪的瞬间也会像所有的尴尬一样,永远地留在我们记忆的角落里,以及关于中国体育的丑闻列表当中。
全运会之“全”,让举办者在享受着“多、大、全”以及数项“第一”带来的赞誉的同时,也必须背负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这也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个“全”字,重新审视全运会未来的走向和模式。
总结有时会让人感觉无趣,但又是必须的,因为那是成长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我们要重读十运会。当然,我们并不是要简单地重读在秦淮河畔发生的某些快乐或者郁闷,而是要借机重新审视整个中国竞技体育。这种重读,关乎中国竞技体育的未来。
意识篇
“体育到底是什么?”这是一名长期在国外训练、比赛的年轻选手的困惑。
“比赛不看成绩那还看什么?”这是某地方体育局领导对记者的反问。
裁判争议,运动员弃权、假赛,邢慧娜被取消1500米金牌,孙英杰被查出服用兴奋剂……本次全运会上与体育道德不合拍的信息屡屡出现。
对于不少运动队、运动员来说,金牌的需求和金牌背后的利益左右了他们参加比赛的动机。但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是号召人们在运动中超越自我,向“更高、更快、更强”冲刺,名次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通过运动发现自我价值,并让实现这种价值的过程感染周围的人们。
吉林体育学院院长宋继新教授曾告诉记者,在中国,体育精神被理解得太过狭隘。事实上“锦标主义”仍在中国体育界,甚至不少中国人心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所以,在奥运赛场上某名运动员拿了第七或第八的成绩,甚至以倒数的名次结束比赛后,仍然欢呼雀跃的情景在全运会赛场上绝难出现,而夺金夺牌的压力却成为无形的包袱压在每一个优秀中国运动员和运动队的身上。
如果运动员是在这种压力下参加竞技体育比赛,那么本身就与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
一名长期在海外训练的年轻女运动员,在本次全运会上不止一次地伤心落泪,她不明白,同样是参加比赛,为什么在国外和在全运会赛场上的感受差别这么大。
在国外,她的每一次比赛都是在锻炼自己,无论成绩如何,只要自己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就是获得了成功。而在全运会赛场上,她第一次体会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种夺牌指标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再伴随着某些队伍为实现这样的任务而进行的“赛场外的工作”,“体育到底是什么”开始冲击这名年轻运动员的心灵。“公平竞赛、服务青年、超越自我”,这是奥林匹克精神下的体育,但这12个字有多少中国体育人能真正理解?
地方队把在全运会上夺金夺牌视为自己的最高使命,整个中国体育界把奥运争光计划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最高目标。
当有记者采访因违反竞赛规则而被取消女子1500米金牌的著名田径运动员邢慧娜时,邢慧娜说,她只是想拿金牌。
不可否认,即便是在体育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黑幕、丑闻也无法与体育绝缘。但我们应该看到,至少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有更多的人和体育健儿是在运动中超越自我,是在运动中感受快乐,他们涉足体育运动和参加体育比赛绝不可能是因为要完成某种任务。
在中国,一方面是为数众多的运动员在运动生涯中历尽艰辛地拼搏,却因没有换回出类拔萃的成绩而在退役后面临生存压力,一方面是像刘翔这样的幸运儿,在拼到金牌的同时,开始面对滚滚而来的荣誉与财富。
在全运会上,每个运动员在全运会结束后都会得到来自地方的巨额奖励,但因取得的名次不同,奖金高的能得到几十万元,低的则分文没有。奖金额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地方上对运动员价值的评判标准。
虽然几乎每个地方体育局的领导在谈到全运奖金时都会表示,运动员付出了就应该得到回报。但一些体育局领导也不得不承认,假如没有奖金的刺激,很多运动员的成绩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好。金钱的诱惑已经取代“理想价值的实现”而成为促使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动力,然而,他们背弃的却正是真正的体育精神。
不少人并不明白体育精神和体育比赛的意义,某体育局领导就曾反问记者:“比赛不看成绩那还看什么,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面对十运丑闻黑幕,我们要问,全运会能够真正成为中国体育健儿实现自我价值和展示风采的舞台吗?
场馆篇
“这么高档的体育馆,收费会很便宜吗?”这是参观奥体中心的市民的疑问。
“像龙江体育馆这样的大型体育场馆在香港有90个。”这是一位香港体育学院教练的说法。
十运会共涉及体育场馆132座,其中新建34座。为了办好十运会,江苏省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体育场馆设施集中修建或改造工作。在十运会后,这些场馆将在促进全民健身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十运会组委会在今天召开的十运会总结会上表示,场馆的利用将作为十运会后很重要的工作。这些场馆要么建造在校园内,从而成为教育资源;要么建造在专业运动队,为竞技体育服务;要么建造在公共场所,成为公共体育场馆。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进行的全国体育场地调查,体育场地严重不足,仍是目前限制中国全民健身开展的最大瓶颈。江苏省因十运会而在全省范围内兴建的公共体育场地,很显然将对当地开展全民健身起到推动作用。
记者几天前在耗资20多亿元修建的南京奥体中心附近遇到了几位南京市民,他们正饶有兴致地在奥体中心周围拍照留念。这几位市民的住处离奥体中心只有两公里,但说起奥体中心将对他们日后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几位市民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一种想法:“这么壮观的建筑物,肯定是个游览的好去处。”对于场馆的健身功能,他们的看法同样一致:“到这里来健身?那一定很贵吧?”
目前尚不知南京奥体中心内的体育馆、游泳馆、网球场等场地在十运会后一旦面向社会开放时的收费价格。但如果价格合适,附近的居民显然有来此健身的兴趣。
一位市民就说,如果网球的单场收费在30元以下,他就会来奥体中心打球。这位市民目前打网球都是去附近的高校,但通常都是运气好时才能租到场地。
另外两位喜好打羽毛球的市民也对奥体中心体育馆表现出了极大兴趣,这两位市民也饱尝了打球难找场地的痛苦,但他们最担忧的仍然是奥体中心的收费问题。“这么高档的体育馆,收费会很便宜吗?”一位市民说。
记者几天前在南京龙江体育馆采访武术套路比赛时,遇到一名香港体育学院的教练,他告诉记者,在香港,像龙江体育馆这样大型的体育场馆有近90个,这些场馆全部以低廉的价格对公众开放,因为政府利用税收投资兴建体育场地,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如果市民大都消费不起,那么政府就是不够尽职。
十运会为江苏带来了34个新建体育场馆,涉及的场馆也达到100多个,除去那些无法向社会开放的专用场馆外,充分利用好这些场馆的确是江苏当地在十运会后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如果真像一些南京市民所言,壮观的体育场馆最后只是成了市民观光的景点而丧失了应有的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那肯定也不是十运会组委会愿意看到的。
实际上,除去奥体中心和一些训练基地外,十运会的很多场馆都修建在临近居民区的地段。如果管理妥当,日后这些场馆肯定将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益。
不过,也应该看到,虽然十运会给江苏当地带来了数十座新建体育场馆,但江苏当地的体育设施并没有因此而饱和。事实上,与香港人口数量相当的南京市,即便在十运会后大型公共体育场地也远远达不到香港的标准。
满足一个6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一个7000万人口的省份对体育场地的需要,并不是仅依靠一次大型运动会修建一批场馆就能办到的,特别是在体育场地严重不足的中国大陆,要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公共体育场地的修建应该有长期规划和实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