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常州10月14日体育专电(记者孙浩、钱荣)在为北京奥运练兵的十运会赛场,上海男足洋教练、欧洲青少年足球培养专家可可维奇对全运会足球赛的“年龄政策”进行了善意的“攻击”。
“奥运适龄选手?”面前这位被球迷亲切唤作“可可”的前南斯拉夫人曾被这个名词搞得一头雾水。
为2008年奥运会男足突破而选材、练兵,十运会男足比赛将参赛球员年龄严格限制在20岁以下,甚至动用骨龄测试显示公正。对于严禁虚报年龄的举措,可可维奇举手赞成。但在这位有着20多年青少年足球培养经验的欧洲专家眼中,运动也讲究“可持续发展”,为了大赛而着重突出一个年龄段,不是利于中国足球提高的治本良策。
可可维奇认为,青少年培养是足球发展的根基,而且中国也不缺少好苗子,“要是有人说中国没有具备足球天分的球员,那他就大错特错了”。
人到中国六年,可可维奇基本上一直没脱离自己的老本行,先后在山东、上海悉心培养出一批优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国青队中备受关注的崔鹏、毛剑卿、郜林都是他的弟子,“他们这种优良资质在欧洲也算得上少见”。
但可可维奇认为,尽管国少队、国青队总能从国际赛事中带回好成绩,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青少年足球工作做得好、做得对。向来直言不讳的可可维奇说,中国足球要上去,一靠好教练,二靠俱乐部。
他解释说,正确科学的培训方法必不可少,当一名称职教练的不容易就在于“你必须时刻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知识”,“你该去看看我的足球图书室,全是不停地从国外买来的新书”。从这个角度,他也赞成优秀的年轻球员出国踢球,因为海外经历往往就是最好的教练,“可以让人接受新朋友、新挑战和新方式”,然后再把这些带回自己的国家。
可可维奇还再三强调,培养青少年足球不光是个人或国家行为,通过俱乐部出资出力让更多爱足球的孩子投入进来,对日后的选材工作至关重要。他举例说,在中国往往是孩子们交钱上足球学校,可在不少国家都是由俱乐部出资召集青少年踢球,“最需要改变的就是足球俱乐部的思维方式,这毕竟也关系到他们自己的未来”。(完)
转自搜狐